bsp; 她的目光停在“回声 - 07”条目下,旁边标注着一行小字:“声波共振频率匹配完成,宿主神经适配率83.6%”。
回声。
她轻轻呼出一口气,镜片上浮起一层薄雾。
这不是第一次见这个代号。
三天前,她在整理民国时期江城防疫站旧档时,偶然发现一份被夹在账本中的加密备忘录,使用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教会医院流行的音韵替换法——以五线谱音符对应字母,用音高变化隐藏信息。
她翻出那页译文,指尖在两份文件间来回移动。
基金会文档中的“回声”,在旧谱系中对应的是“回声”——而“生”字在古音中读作“sheng”,与“省”“醒”同音。
更关键的是,“回”在音律密码中常作“返始”解,意为“自终而复起”。
她的呼吸一滞。
这不是简单的项目命名。这是仪式性的宣告。
她迅速调出基金会近三年的人事异动表,筛选出所有曾调往“生物伦理委员会”或“应急医疗响应组”的人员,再交叉比对公开讣告。
七人,五年内相继“因病去世”,平均年龄六十九岁,死因清一色为“突发心源性休克”或“脑干功能衰竭”。
可奇怪的是,七人中有五人曾在去世前三个月内接受过沈巍基金会赞助的“老年神经健康评估计划”。
她打开手机,将“回声”的译解结果连同名单发给唐雨柔。
——同一时刻,法医中心病理档案室。
唐雨柔正站在高倍显微镜前,屏幕上是一张脑组织切片影像。
这是上周例行复核的一例退休干部尸检样本,死者姓陆,原市政规划局副局长,死于“急性脑出血”。
她本无意深究,可当看到“周正声”三个字签在病理报告末尾时,心头莫名一紧。
周正声,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前主任,现任沈巍医学研究院首席顾问。
也是当年陈砚亭案的“医学鉴定专家”。
她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