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的力流传递路径…方案推演中…】
烛龙的分析精准地切入了问题的核心——面对聚变堆内那极端复杂、动态变化的力场环境,现有的“被动式”
缓冲系统,已经跟不上结构“呼吸”
的节奏了!
“楚老,周老,”
陈羽墨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带着一种穿透迷雾的冷静,“问题不在柔性缓冲本身,而在于它是‘被动’的。
面对聚变堆内瞬息万变的复杂载荷,它无法‘感知’,更无法‘主动’调整去适应不同结构部件在同一时间点产生的不同变形量。”
他拿起主控台上的电子笔,在交互屏幕上快勾勒起来。
原本复杂的s7节点结构示意图被简化,他用清晰的线条标注出几个关键的力流传递路径和现有的缓冲垫片位置。
“看这里,我们原来的设计思路,是均匀地吸收所有方向的位移差。
但现实是,在动态耦合载荷下,不同部件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形方向和幅度差异巨大且不可预测,导致局部缓冲单元瞬间过载,甚至成为新的应力集中点。”
他的笔尖在几个关键位置点下,画出了几个小小的、带有传感器标识的模块。
“解决方案的核心,是变‘被动’为‘主动’。”
他的语气斩钉截铁,“我们需要在关键的支撑耦合点,嵌入微型化的高精度应变和位移传感器阵列,实时监测毫秒级的微变形数据。”
笔尖移动,在这些传感器模块旁边,又勾勒出几个结构精巧、带有液压或压电驱动标识的“智能缓冲单元”
。
“这些智能单元,不再是简单的橡胶或金属垫片,而是集成了感知、计算和微执行机构于一体的‘主动关节’。”
笔尖在屏幕上快描绘着概念图,“它们能根据传感器实时传回的数据,通过内置的微型处理器进行快运算,判断当前耦合点的应力状态和位移偏差趋势,然后瞬间驱动内部的微作动器——可能是微小的液压活塞,也可能是压电陶瓷——对自身的局部刚度进行毫秒级的动态调整!
硬的变软一点,吸收冲击;软的变硬一点,提供支撑!
就像给这巨大的‘龙骨’装上了无数个能自动调节松紧的‘智能螺栓’,实时、动态地引导和均衡这些狂暴的内应力!”
他最后在几个主要的力流路径上画出了优化的引导线,避开了原本应力集中的深红区域。
“同时,配合对节点本身结构进行微调,优化力的传递路径。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适应动态配载’,让整个支撑环像活的筋骨一样,在巨大的力量撕扯下,也能保持韧性与协调!”
随着他清晰而富有逻辑的阐述,以及屏幕上那直观的概念图,楚老和周老紧锁的眉头渐渐松开,眼中疲惫被一种越来越亮的、近乎狂喜的光芒取代!
困扰多日、如同死结般的难题,在这位年轻院士的剖析下,竟然展现出一条清晰、可行、甚至带着革命性的解决路径!
“感知…计算…执行…动态调整…”
楚老喃喃自语,猛地一拍控制台,“妙!
太妙了!
把柔性缓冲从‘死’的变成‘活’的!
羽墨,你这思路简直是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