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车,还能往更远的供销社送呢!”
贺秀英突然红了眼眶,用围裙角抹着眼睛说道:
“你说这世道咋就说变就变呢?我记得前几年秀莲你和咱爹去赶集卖醋,还得躲闪着小心翼翼呢,现在都能光明正大的开醋坊了……”
大姐夫常有林表现得若有所思,他对着叶晨问道:
“小晨,你说这以后咱老百姓是不是就可以堂堂正正的挣钱了?”
叶晨肯定的点了点头,对姐夫回道:
“是啊,姐夫,以后不光能开醋坊,还能开饭店,开商店,只要是踏实肯干,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国庆节前夕,电影《少年犯》如期在全国公映。
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这部电影瞬间激起了千层巨浪。
各大城市的电影院门口排起了长龙,人们带着好奇、带着对“少年犯”
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走进了电影院。
黄原城唯一的一家电影院更是场场爆满,电影放映时,场内抽泣声、叹息声此起彼伏。
当主题曲《心声》那真挚哀婉又充满希望的旋律响起时,不知有多少观众是抹着眼泪走出放映厅的。
电影里那些失足少年真实而痛苦的挣扎、管教干部们的苦心孤诣,深深触动了经过动荡年代、渴望秩序与温情的普通民众的心。
报纸上开始出现讨论文章,广播电台里也有了相关话题,张导和一众本色出演的少年犯演员成为了街头巷尾谈论的焦点。
电影《少年犯》造成的轰动效应,远远出了人们的预料。
它不仅在情感上深深触动了观众,更是在多个层面引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其影响力渗透到社会肌理的深处。
最为直观和意想不到的一个影响,便是影片中少年们所穿的那身,囚服,白底蓝条,如同斑马线般的纹样。
在这部电影之前,全国各地监狱、劳改队的囚犯服装,并无统一制式,多是各地自行其是,颜色杂乱,常见的有灰、蓝、黑,样式老旧,更缺乏对不同监管人群,如成年犯与未成年犯的细致区分。
张导在拍摄时,为了追求极致的真实感,与美术指导多次走访少管所,最终参考了部分国际惯例和基于醒目、易识别、便于管理的考量,设计出了这款“斑马杠”
囚服。
这身服装在大荧幕上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那一道道竖条纹,仿佛将少年们与自由世界隔绝开的栅栏,极具象征意义。
电影上映后,这身独特的囚服立刻成为了影片最醒目的视觉符号之一。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电影上映后不久,司法部和公安部下属的劳改管理部门竟悄然下了一份内部指导文件。
文件中虽未明言参照《少年犯》电影,但其中关于“规范未成年人积压场所被服制式,需体现区别对待、便于识别与管理”
的要求,以及随附的参考图样,与电影中的囚服惊人的相似。
仿佛一夜之间,这种白蓝相间的“斑马服”
开始在全国各地的少年犯管教所真正普及开来,并逐渐构化为一种标准配置。
后来,这种样式的囚服更进一步影响到了成年人囚服的设计,只是颜色和细节略有调整。
无数后来涉及监狱题材的影视作品,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