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一例外的采用了这一样式,其源头正可追溯至这部电影《少年犯》。
叶晨这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的翅膀钉在不知不觉中,统一了全国监狱的“着装标准”
。
当然,电影的影响远不止一套服装。
它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文异界的创作方向。
各大电影制片厂开始纷纷寻找类似具有深刻社会现实意义、能引大众共鸣的小说题材进行改编,一股“现实主义改编风潮”
悄然兴起。
之前还在观望的出版社也立刻行动起来,叶晨《少年犯》小说的单行本加急印刷,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叶晨”
这个名字在文学界的分量变得沉甸甸的。
然而,面对这巨大的声名,叶晨却保持了惊人的低调。
除了出版社和文联组织的必要会议,他谢绝了几乎所有媒体的采访请求。
他的理由总是十分充分:要专心学习,要照顾家庭,要继续创作。
于是,在公众和大多数读者眼中,“叶晨”
依然是一个神秘的符号,一个才华横溢却深居简出的作家。
人们只知道他在黄原,却难以窥得其真实生活。
这使得他的作品魅力之外,更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
这份低调也影响了贺家,醋坊的生意因为女婿寄来的丰厚稿费得以顺利扩建,新添了几口大缸,也买了崭新的三轮车,常有林送货再也不用求人借驴车了。
生意越红火,来往的客户中,偶尔也有消息灵通之辈,会压低声音好奇地向贺耀宗打听:
“贺老汉,听说您家女婿,就是那个写《少年犯》的大作家?”
贺耀宗通常只是憨厚地笑笑,用浓重的晋西北口音回道:
“娃们的事,咱老汉不清楚。
您尝尝这新出的醋,味道咋样?”
他依旧固执地认为,女婿是文化人,干的是文化事,跟自己这酿醋的行当是两码事,不该拿来显摆,更不该借势吆喝。
贺秀莲和姐夫一家也秉承着这份朴实的观念,只是觉得自家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心里对叶晨充满了感激,对外却从不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