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块买的是拙劣的纸板布景,五百块买的,是资本强加给他的、对自身爱国情感的“赎罪券”。而所有不敢批评、不敢讨价还价的沉默,所有被“不爱国”标签逼出来的疯狂消费,都是在为这场“爱国套利”添柴加火。钱从他和安娜这样的口袋里流走,滋养的不是心中的家国情怀,而是资本那永不知足的、冰冷的胃袋。
“理性消费,看透游戏……” 尼古拉喃喃自语,这是他书店里一本旧书上的话,作者署名“老黄”。寒风卷起雪沫,抽打在他脸上。他忽然明白了布尔加科夫笔下那个永恒的讽刺:魔鬼从不直接带来地狱,它只是把人心底最深的欲望和恐惧,变成一场精心设计的游戏,然后笑看人们在其中自相残杀、自我剥削。伏尔加格勒的“爱国幽灵”,正是这场游戏的最新版本。资本不是入侵者,它早已是这座伤痕城市的主人,它把最神圣的情感变成了最高效的套利工具,把最忠诚的爱国者变成了被收割的韭菜,还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被收割鼓掌欢呼。
夜幕再次降临伏尔加格勒。尼古拉回到马马耶夫岗下的小屋。安娜还在昏睡,脸颊深陷。窗外,那整齐的“咔哒”声又响起来了,比以往更规律,更冰冷。幽灵“军队”在游行,塑料片眼睛的蓝光穿透风雪,映在结冰的窗户上。它们高喊的口号变了,不再是“冲啊”,而是用电子合成的、毫无起伏的单调嗓音,一遍遍重复着冰冷的金融术语:“情绪定价……溢价五百……风险对冲……差评转化率100%……爱国税征收中……”
尼古拉没有躲,也没有擦掉窗户上的冰花。他静静地看着那些幽灵,看着它们身上崭新的、散发着油彩味的红军制服,看着它们脸上永恒的、空洞的“英雄”笑容。他知道,明天,安娜又会省下黑面包钱,排进那条沉默的长龙。他知道,科兹洛夫会在“红星”大楼里数着钞票,策划下一部“爱国金融产品”。他知道,幽灵们会永远游行下去,因为只要还有人愿意为“爱国”支付非理性溢价,这场套利的游戏就永无止境。
伏尔加格勒的冬天,依旧漫长。寒风卷过马马耶夫岗,掠过伏尔加格勒的废墟与新楼,吹进每一个被“爱国”标签压弯了脊梁的普通人的小屋。它带不走资本的铜臭,却卷起地上散落的、印着“祖国之光”logo的电影票根,像无数片被风干的、廉价的灵魂残骸,在铅灰色的天空下,打着旋,飞向未知的远方。这座城市最深的诡异,从来不是游荡的幽灵,而是活着的人心甘情愿地,将自己最滚烫的信仰,铸成了套在自己脖子上、由资本摇晃的冰冷枷锁。而枷锁的每一次晃动,都伴随着那整齐划一的、令人窒息的“咔哒”声——那是伏尔加格勒的心跳,也是所有被“爱国”明码标价者,走向永恒套利的丧钟。
尼古拉走到窗边,轻轻呵出一口白气。冰花上,那张幽灵般的脸又出现了,嘴角咧开僵硬的笑容。但这一次,尼古拉没有后退。他伸出冻僵的食指,在冰花上,在那张虚假的笑脸旁边,用尽全身力气,一笔一划地写下一个词:
“八百。”
然后,他拿起煤油灯,走向书店深处。黑暗中,他开始一本一本地整理书架上那些蒙尘的旧书——《静静的顿河》、《卡拉马佐夫兄弟》、《日瓦戈医生》。这些书页早已泛黄,纸张脆弱,没有3d特效,没有立体巨幕,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