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开始,先进行的并非庆功,而是沉重得令人窒息的追授仪式。
全场灯光黯淡下来,只有主席台和巨大的电子屏幕亮着。
低沉肃穆的背景音乐缓缓响起。
一位声音沉痛而庄重的军官走到台前,开始宣读一份长得仿佛没有尽头的阵亡名单。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壮烈牺牲的故事,而仅仅是念出这些故事本身,就足以撕裂人心。
屏幕上,一张张烈士的照片缓缓闪过,每一张都仿佛诉说着他们曾经的英勇事迹。
伴随着军官沉重而激昂的话语,这些画面变得更加生动起来。
“……第78集团军合成第91旅,在贝尔格莱德西南城区的激烈巷战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
“卢印石中校,时年41岁。
当时,他所率领的突击队在哈夫克交叉火力的猛烈攻击下,被压制在废墟之中,处境十分危险。”
“然而,面对敌人强大的火力,卢印石中校毫不畏惧。
为了炸毁敌人的核心机枪堡垒,他毅然决然地抱起整捆手榴弹,毫不犹豫地冲向敌阵。”
画面切换到模拟的战斗场景,卢印石中校身中数弹,但他依然坚定地向前冲去。
每一颗子弹都像是打在特战干员们的心上,让人不禁为他捏一把汗。
“在身中十六弹后,卢印石中校的身体已经摇摇欲坠,但他的步伐却没有丝毫迟疑。
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冲入敌阵,与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生命为连队撕开了一个突破口!”
屏幕上出现一位面容坚毅、眼神温和的中年军官照片,随即切换到他牺牲后战友们肃穆敬礼的画面。
“徐显智上尉,时年38岁。
所部遭哈夫克无人机群突袭,左臂被炸断。
为掩护仅存的四名战友撤离,他独守断墙,以身体阻挡敌追击火力,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一位看起来有些书生气的军官照片闪过,与他牺牲的惨烈形成鲜明对比。
“列兵李光泉,时年22岁。
身负重伤,陷于敌火力圈。
为阻止战友冒险营救,他高呼‘别过来!
’,毅然拉响‘光荣弹’。
爆炸未能致命,只炸断其右臂后,他又以惊人的毅力,用左手持另一枚手雷抵住头部,再次拉响……”
照片上是一个笑容腼腆、甚至还有些稚气的年轻干员。
“列兵林弘南,时年20岁。
进攻通道被哈夫克密集布设的街道诡雷封锁,伤亡惨重。
为给战友开辟生路,他义无反顾,以身体滚入雷区……”
年轻的面庞,坚定的眼神。
“赵燃中尉及其战斗小组,共11人。
固守一栋关键建筑,击退敌精锐6次疯狂反扑。
弹尽粮绝,援军无望。
最后时刻,他们通过通讯频道向指挥部诀别,高呼‘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随即引爆身边所有剩余爆炸物,宁死不当俘虏……”
屏幕上出现十一位年轻干员最后的合影,他们互相搭着肩膀,笑容灿烂,背景是战火纷飞的贝尔格莱德废墟。
军官的声音几度哽咽,但仍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