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间的低语像细碎冰碴,扎进我灌满了加班报表的耳朵里。
隔壁部门李姐的声音总能轻易穿透嘈杂:“奔六的人了,遇着个合心意的多难得!
谁知道最后竟是让一个‘爱好’给耽搁了。”
她摇着头,那惋惜像一团沉甸甸的旧棉絮,塞满了整个狭小的空间。
另一个声音跟进来:“可不嘛,苏大姐那人,样样都好,坏就坏在爱搓麻……”
“搓麻”
两个字落在我耳中,带着一丝令人隐隐不安的笃定。
苏慧兰的名字,在我们这栋写字楼里,像角落默默生长的苔藓,安静却坚韧。
我在一次跨部门协调会上真正认识了她——五十四岁,身材依旧挺拔,收拾得一丝不苟的银灰色短下,眼睛专注沉静。
她在人事部管档案,那双手翻动纸张时轻盈又准确。
她笑着对我说:“小田,资料齐了,给你放这儿。
不容易啊,一个人拉扯儿子读完研究生,现在总算能松口气想想自己了。”
那笑容里有尘埃落定的释然,也有一丝细若游丝的、对暖意的渴望。
后来婚介所的红娘张阿姨牵线,苏大姐遇上了陈志刚。
陈大哥五十七岁,是个退了休的桥梁工程师。
第一次约在一家安静的茶馆,隔着玻璃窗,我看见他先到,有些拘谨地抚平深色夹克衫的袖口。
苏大姐推门进去时,他立刻站起来,凳子腿在木地板上划出一道短促轻微的声响——那声响泄露了心底的仓促,也撞开了某种迟来的春天大门。
他们一见如故,这词用在他们身上,沉甸甸的,带着岁月磨砺过的分量。
最初的几次见面,苏大姐的眼中仿佛落进了久违的阳光碎片,整个人都被一种柔软的光晕包裹着。
她不再是我们楼道里那个永远步履匆匆、背影挺直的档案管理员。
她会在午休时短暂愣神,对着手机屏幕露出一点自己都未必觉察的笑意,指尖拂过手机边缘,带着心事被照亮的温度。
那光落在她眼角的皱纹里,不那么明亮耀眼,却足够真实,像暮色里最后一缕固执的暖色。
那是我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撞见”
他们的约会。
周末被繁琐的报表钉在公司,下楼买咖啡时,恰好看见街对面新开的那家不大不小的服装店明亮的橱窗。
苏大姐正站在店内暖黄的灯光下试一件羊绒开衫。
陈大哥站在一旁,没有坐,微微佝着背,目光温和地落在她身上。
店员递过去另一件不同颜色的,苏大姐侧身询问他的意见。
隔着车流和明亮的玻璃,我听不见对话,却清晰地看见陈大哥脸上没有一丝不耐,他认真地看了看衣服,又看了看她,眼神专注得像在测量图纸上最关键的承重节点,然后点点头,嘴唇开合,似乎在说什么。
苏大姐便笑了,那笑容在橱窗灯光下绽放开来,带着一种被妥帖照料的安心与明亮。
没多久,一个简朴的丝绒盒子经由苏大姐的手,短暂地出现在我们人事部午休的闲聊里。
她没张扬,只是被眼尖的同事李姐瞥见追问,才带着点不自知的羞赧,轻轻打开盒子。
“老陈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