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申请外放。”
听到二人都愿外放做州县官,沈念不由得兴奋起来,心中道:大明朝还是有人做官不为钱与名的。
当即,沈念接过奏疏,认真看了起来。
很快,他的眉头皱起。
二人在奏疏上恳请,朝廷应破例擢升州县官,三年一考即可升迁;对担任州县官的官员,优先考虑府台之职,此外还希望减轻州县官的公务,将治河缉贼等事,都转移到承宣布政使司(即行省)。
沈念看向一脸期待的二人,有揍二人一顿的冲动。
朝廷若以此策对待州县官。
州县官一下子就从苦差变成了美差,特别是对他们这种在京师衙门很难晋升的底层官员,估计都愿外放。
二人想得太美了!
他们不是想做州县官,而是想以州县官为跳板,三年晋知府,五年当省官。
实现仕途的快速跃迁。
他们心中根本没有百姓,没有新政,只有名与利。
这一刻。
沈念意识到当下讨论州县官的风向有问题。
虽然州县官很重要,但朝廷不能妥协。
一旦给予特例擢升或减负的特权,那地方州县将会涌入更多贪墨、好名、务虚之官。
新政将更难施行,百姓将更难生活。
……
沈念看向中书舍人周彦和大理寺评事王昭临,将奏疏递还给他们。
“二位,此奏疏之请与本官心中所想不一,请恕本官不能署名,不过二位欲外放为州县官的请求,本官是会向上面转达的。”
说罢,沈念便朝着通政司前厅走去,心中道:挑肥拣瘦的官员,绝不能惯着!
王昭临望向沈念的背影,生气地说道:“哼!狂妄自大,他以为自己是海刚峰,是大明的救世主吗?”
“没有人的仕途能一直是春天,也没有人的仕途一直是冬天,王评事,待我们崛起之时,定让这种人知晓被无视、被看不上的痛苦!”周彦咬着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