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要知道,在大宋残酷的科举考试制度下,对于绝大部分士人来讲,连着考几十年都无法通过礼部省试,这才是常态。
即便是苏洵、曾巩,不也考了二十年嘛,今年也就曾巩通过了,苏洵照样没通过。
所以,这些落榜的蜀地士子,没有谁就真的有信心,今年考不上,再过两年就一定能考上。
而这些落榜的蜀地士子其实都是认为自己有能力的,毕竟能来参加礼部省试的,最差也是各州前五,在自己的故事里,都是万中无一的天才。
那么自己有能力,为什么没通过省试呢?
反思自己缺点的人肯定有,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认为考官有眼无珠,亦或是天气等因素.而这次宴会上,再看到通过省试的这些同乡的春风得意之色,他们的心里必然会有嫉妒、失落等情绪,这是人性。
而夏国确实是重视人才,有着张元等被“千金买骨”的先例在前,“高官厚禄、豪宅美婢”这些优厚待遇,只要来投奔,夏国是真的会给。
故此,徐舜卿的攻心话术,几乎瞬间就起了效果。
众人虽然没有内讧,但“没通过省试”的这拨人,态度悄然已不再如刚才那般。
见对方众人被自己一席话给分化了,徐舜卿踱步至窗边,负手望着窗外汴京夜景,声音带着几分刻意为之的感慨:“徐某当年初到夏国,始觉人在异乡,颇为彷徨,幸得张中书劝慰,言‘英雄何愁无用武之地?’,而亲身经历好水川之战后,更觉张公英雄气概,彼时作《英雄论》一篇。”
“徐御史既已投夏,何必再提旧日文章?”有人冷不丁地问。
“此言差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徐舜卿转身,极有信心地说道:“徐某虽身在夏国,却始终以文章自许,今日既然有缘相逢,何不借此机会,以文会友?”
说是以文会友,但其实是徐舜卿自负才学,打算压这些通过省试的蜀地士子一头,从而更进一步,彻底涣散对方的人心。
他不待众人回应,便自顾自地拿起旁边的纸笔,但见其运笔如飞,字迹雄浑有神,竟是一手颇得颜体精髓的好字。
苏轼本欲斥其虚伪,却被苏洵以目制止。
苏洵缓缓捋须,低声道:“姑且观之。”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