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的作用,都能考到殿试了,除非昏了头,哪个考生还能连韵脚都搞不清?
而诗题上明确写的要求是押“下平部十二侵韵”,这个韵倒是不难押。
在陆北顾沉思之际,周遭士子或蹙眉沉思,或偶得佳句奋笔疾书,皆不能扰其分毫。
良久,他眸光一凝,提起那支饱蘸墨汁的毛笔。
笔尖悬于草稿纸上一瞬,旋即落下,行云流水,毫无滞涩。
“《鸾刀诗》
礼器昭王制,鸾刀蕴古深。
锋藏三代朴,环振九韶音。
执豕勤宗祀,刲牲谐庶箴。
荐新呈赤鬣,绎祭协青衿。
岂乏断宰利,惟存报本心。
毛血彰纯恪,幽明契至今。”
诗成,陆北顾轻轻搁笔,看着草稿纸审视了两遍,暗自沉吟。
他这首诗既咏鸾刀古器,紧扣《礼》、《诗》出处,又超脱鸾刀本身物象之外,由器及道,阐发“诚敬为本”、“重在实质而非虚文”的深意,更暗含“起废更新”的期许,与题义若合符契。
而后,他的脑海中本来升起了炼字的念头,但一想到冯京传授的经验,便又按下了这个念头。
“就这样吧,不改了,改来改去大概率反而不如第一版。”
答完诗题,接下来是赋题。
赋题的题目名为《民监赋》,以“明德慎罚,民为政本”为韵。
这道题语出《尚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其义在于为政者不应以水为镜照视容颜,而当以民意为镜,察知得失兴替。
换到大宋,那就是以唐末五代覆亡为鉴,体恤民瘼,慎行德政。
跟诗题一样,这道赋题的出题水平同样不低,不知道是哪位学士的手笔,大概率不是官家本人出的题目。
因为这种题目,都属于那种从经义里挑极有内涵的内容来当做考题,而且格局宏大直指治国之本,并非徒骋文采者所能驾驭,想要写好必须要融汇经史,更需有胸怀天下心系黎庶之志。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