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仅以德化(1 / 2)

他语气平和,但“吾朝水师”四字,却带着千钧之力。这是明确告知对方,大黔拥有维护海上秩序的实力与决心!

小野道臣与副使交换了一个凝重的眼神,彻底明白了姜淮的底线,允许在严格监管下的合法贸易(勘合贸易),但绝不容许任何形式的侵扰与破坏,否则必将面临大明水师的雷霆打击。

“下国谨记姜公之言!”小野道臣郑重承诺,“定当恪守‘海之道’,只行合法贸易,绝不敢有违。”

“善。”姜淮见目的已达到,便不再施压,语气转为缓和,开始与使团探讨起儒学经义、诗词书画,甚至详细询问了倭国的风土人情、物产工艺,显得博学而宽和。

他时而引经据典,令使团叹服;时而对倭国文化表示出恰到好处的兴趣与尊重,消解了对方的紧张与敌意。尤其是当他用流利的官话,准确地说出几位倭国着名文人的名字和作品特点时,更是让小野道臣等人震惊不已,敬畏之心更甚。

这场接见,持续了近两个时辰。姜淮始终掌控着节奏,时而如春风化雨,时而如雷霆万钧,将文化、政治、军事的警示与怀柔巧妙结合,张弛有度。

使团告退时,小野道臣心悦诚服地行了大礼:“姜公学究天人,气度恢弘,下使五体投地!归国后,定将姜公之教诲,一字不易,回禀吾王!”

送走使团,钱文奎感叹:“大人今日,先以《春秋》折其心,再以《禹贡》定其规,恩威并施,真乃神来之笔!”

姜淮望着窗外运河上往来的帆影,目光深远:

“倭人慕强而狡黠,畏威而不怀德。仅以力压,其心不服,易生反复;仅以德化,其心不惧,易生妄念。

唯有使其既畏我之威,又慕我之文,知进退,明利害,方能保海疆长久安宁。”

“今日所言《春秋》、《禹贡》,看似典籍,实为规矩。让他们明白,欲与我交往,就必须遵守我们的规矩,文化的规矩,贸易的规矩,乃至这海上的规矩。”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疲惫,却更显坚定:

“这,才是真正的‘守在四夷’。”

众人皆默然,深深躬身受教。他们明白,姜淮今日所为,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接待,更是为帝国东南海疆,奠定了一个以文化和实力为根基的长期战略格局。

……

清流书院,明辨堂。

堂内烛火通明,映照着姜淮锐利如昔的眼神。虽年近五旬,鬓角微霜,但他身姿挺拔,处理政务、主持书院依旧精力过人。此刻,他面前长案上堆积的并非漕运盐政文书,而是来自各地、字体各异的书册与抄本。

钱文奎、周崇明等核心幕僚分坐两侧,神色凝重。

“大人,”钱文奎将一册《传习录》抄本轻轻推上前,“王阳明门人近日在江右讲学,聚众数千,所言‘心即理’、‘知行合一’,与朱子‘格物致知’之训颇有扞格。更有甚者,倡言‘六经皆我注脚’,质疑经典权威,此风若长,恐动摇士林根本。”

周崇明补充道:“不止江右,浙东、湖广等地,亦有此类集会。其学说直指本心,简便易行,于科举失意、仕途困顿之寒门士子,颇具吸引力。长此以往,恐生‘离经叛道’之弊。”

姜淮静默聆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库】 www.biquku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抗战:我能读心,你拿什么赢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 农民将军 古人看我玩原神 太后娘娘请开门,奴才来请安了 中国古代名人传 红楼群芳谱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如何拯救德意志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