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贿赂(1 / 3)

嘉靖三十六年,二月末,南京。

秦淮河的暖风裹挟着水汽与脂粉香,吹拂着这座留都的大街小巷。

相较于北京皇城的肃杀与紧绷,南京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气息——那是六朝金粉沉淀下来的慵懒,是远离权力中心后特有的浮华与松弛。

陈恪抵达南京已半月有余。

这半个月里,他并未急于开展任何实质性工作,而是以一种近乎蛰伏的姿态,悄然融入这座城市的节奏。

他每日准时前往南京兵部衙门点卯,处理一些无关紧要的文书,翻阅积存的卷宗,余下大部分时间,便是拜访同僚,出席各种或正式或私人的宴请。

留都的官场生态,与他熟悉的北京截然不同。

这里的官员,上至尚书侍郎,下至胥吏差役,似乎都笼罩在一种“富贵闲人”的氛围中。

权力核心远在北方,他们手中的权柄有限,相应的,责任也轻了许多。

升迁大多论资排辈,或是依靠京中的背景,实干与否,反而显得不那么紧要。

于是,诗酒唱和、鉴赏古玩、流连风月,成了官场交际的主旋律。

人人讲究的是面子上过得去,是“和气生财”,是维持住这江南水乡的温软繁华。

陈恪冷眼旁观,心中了然。

这种氛围,固然不利于雷厉风行地推行新政,却也为他提供了掩护和观察的空间。

他敏锐地洞察到,在这看似松散的政治格局中,真正拥有超然地位、并能对地方实务形成有效制约的,并非那些品级更高的文官,而是内廷派出的太监群体——尤其是南京守备太监衙门。

这些宦官,作为皇帝的耳目和代表,虽无直接行政权,却掌握着密折奏报之权,可以直达天听。

他们的态度,往往能影响北京对地方官员的看法,甚至决定一项政策的生死。

地方官员对他们,多是敬畏三分,即便不能结交,也绝不敢轻易得罪。

陈恪自然也有密折上奏之权,这是嘉靖帝赋予他的特殊信任。

然而,此次南下,一直跟随他、作为他与锦衣卫系统重要联络人的赵诚并未随行,这使得他在情报传递和某些隐秘行动的效率上,确实会受到一些影响。

若能争取到南京太监系统的配合,哪怕只是默许,行事自然会顺畅许多。

南京守备太监衙门的掌印太监,名叫张顺,约莫四十多岁年纪,面白无须,一双眼睛总是半眯着,看似和气,却偶尔闪过精明的光。

他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陈洪一手提拔起来的人,算得上是陈洪在江南的嫡系。

陈恪深知自己与陈洪的旧怨。

当初在西苑万寿宫,他当众压制陈洪,使其难堪,这笔账,陈洪定然记着。

这张顺,无论是对陈洪的忠心,还是出于自身立场的考量,对自己这个“陈洪对头”派来的人,恐怕都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果然,在陈恪依礼数前去拜会时,张顺的态度便显得不冷不热。

场面上的客套话一句不少,但那份疏离感却清晰可辨。几次接触下来,当陈恪隐约提及希望对方在“开海”及“火药分局”等事宜上予以关照时,张顺总是打着哈哈,将话题岔开,言必称“祖制难违”、“需谨慎行事”,就是不接

最新小说: 回到汉朝当大佬 九娘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灭世魔龙三岁半 大唐:李二!你传我皇位干什么? 穿越汉末从幽州开始争霸 不学鸳鸯老 红楼:我和黛玉互穿了 大唐男保姆 火烧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