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极度匮乏,百姓们陷入了饥饿与恐慌之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内的布帛却堆积如山,数量之多令人咋舌。由于缺乏其他可替代的材料,人们无奈之下只能将这些珍贵的绢用来制作汲水的绳索。而原本用于制衣保暖的布料也被拿来当作生火做饭的燃料。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越王杨侗心急如焚。他当机立断,派出大批人马前往回洛仓搬运大米进城,以解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为了抵御李密可能发起的进攻,杨侗还精心部署了兵力。他调拨了五千名精锐士兵驻扎在丰都(今洛阳城内商业区),另外又有五千名士兵分别驻守在上春门(隋唐洛阳城东墙居中的一座城门,当时称为建阳门)和北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部,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墓葬地,有着“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这三支队伍各自安营扎寨,并相互呼应连接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共计九个营寨分布于东都城周围。
每个营寨都戒备森严,士兵们日夜巡逻,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密切关注着城外李密军队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迎接未知的战斗。整个东都沉浸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之中,所有人都祈祷着这场危机能够尽快过去。
李密撤回洛口不久,又派房献伯攻打汝阴郡(今安徽省阜阳市)。房献伯是隋末起义将领,济阴人(今山东定陶西北),曾与房彦藻共事。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房献伯率领瓦岗寨农民起义军一部攻陷汝阴(今安徽阜阳),当地人积极响应,大获全胜。
没多久,淮阳(今周口市淮阳区)太守赵妷率全郡投降了李密。李密得了支援,再次率领三万大军重新占领回洛仓,并大举修筑营垒,以此来逼迫东都。
东都洛阳城内段达等人率领七万大军出兵抵抗。在回洛仓北面展开激战,隋军溃败逃走。李密此时让他的幕府祖君彦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列举炀帝的十大罪状(前文我们提到过的《为李密檄洛州文》):“用尽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尽他的罪恶;决开东海的波涛,也洗不尽他的恶行。”
越王杨侗眼见东都洛阳岌岌可危,却不见援军前来,便派遣太常丞元善达秘密潜入起义军之中,历经艰险前往江都。元善达到达江都后,又好不容易才见到了杨广的面。
元善达急忙跪下向隋炀帝奏报说:“李密拥有百万大军,围攻东都,占据洛口仓,城内已经没有粮食。如果陛下能迅速返回,那些乌合之众必定会溃散;否则的话,东都将一定会失守。”
说着,元善达不禁歔欷呜咽,隋炀帝听后也为之动容变色。虞世基却进言道:“越王年纪尚轻,这些人是在糊弄陛下。如果真像元善达所说的那样,善达又怎么可能来到这里呢!”
隋炀帝听后顿时大怒说:“善达不过是个小人,竟敢当廷侮辱我!”
于是命令元善达经过贼兵占领区前往东阳(今浙江省金华市)催运粮草,元善达最终在路上被群盗所杀。从此以后,人人闭口不言,再没有人敢向隋炀帝报告起义军军情。
《资治通鉴》记载,虞世基容貌沉稳审慎,言辞多合皇帝的心意,特别受到隋炀帝的宠爱,朝臣中没有谁能与他相比;他的亲信党羽倚仗他的势力,公开卖官鬻狱,贿赂公行,他的家门就像市场一样热闹。因此,朝廷内外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