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的时刻。河阳南桥非普通浮桥,乃宇文恺督造的两京要道。《元和郡县志》载其\"铁索连环,舟楫相扣,上铺枋木三重\"。八月十八日午时,唐军工兵采用\"熔铁截索法\":以猛火油烧熔铁链节点,再辅以火药爆破桥墩。据《卫公兵法辑本》复原,爆破当量相当于四百斤火药,声震三十里外的洛阳上东门。这座存在三十七年的巨桥坍塌时,正在桥上运送粮草的二百郑军连人带马坠入黄河,仅三骑泅渡生还。
当年,张夜叉亲自带人攀上桥墩,将五十斤火药填入桥基裂缝。当震天撼地的爆炸声响起时,三十里外洛阳城头的王世充猛然回头,他看见北方的天空腾起一道漆黑烟柱,那是他经略中原的美梦,正在黄河的风里寸寸崩解。
回洛城战役中,唐军俘获敌守将达奚善定,摧毁了河阳南桥(洛阳北黄河浮桥之一),黄君汉在回洛城部署重兵防控,防止王世充反扑,后撤回怀州,沿途顺便招降了周边二十余处郑军据点的守军。
在押送达奚善定途中,性格刚烈的达奚做出了惊人举动,行至怀州城南七里涧,其突然夺马欲冲悬崖自尽。黄君汉早有防备,令士卒在涧边预设绊马索,终将其再次生擒。唐军从其贴身鱼符中发现密信,方知王世充曾许诺\"守回洛满百日,封汝南郡公,赐突厥女奴二十\"。这份未兑现的厚赏,成为后来唐朝招降郑将的心理战利器。
王世充得知回洛城被唐军攻占,急派太子王玄应统率杨公卿等将领进行反攻。
唐军控制回洛城后,黄君汉实施三重防御,先是重新修筑了立体烽燧,在残存四座郑军烽台上加设\"飞炬\"(带火药的陶罐投掷器),构成纵深十五里的预警网。又采取生化防御之策,将当时战死、病毙的战马投入护城河,河水三日变赤。同时开展心理战,将达奚善定铠甲悬于北门,旁书\"明日悬君首\"用以威慑敌军。
郑太子王玄应的反扑堪称悲壮,这位时年十九岁的储君,在《河洛记》中被描述为\"美须髯,善骑射\"。其攻城战术极具创意,他命士卒改良了云梯,在梯顶加装铁钩,勾住城墙后士卒攀铁索而上。还采用了地道战术,从邙山南麓掘三条地道,其中一条直通含嘉仓废墟。同时利用火牛阵,驱赶百头角缚利刃、尾系火炬的牯牛冲击城门。
史书描述称\"玄应昼夜攻之,死者相枕\",但唐军依托改造的防御体系,以不足两千守军挡住两万郑军强攻。守城记录显示,八月二十三日单日击退七次冲锋,床弩耗箭达八千支。
针对王玄应的三条攻城计,唐军用\"地听瓮\"发现地道方位,灌入毒烟,致使敌军放弃“地道战”;又以铁索网拦截火牛,反驱其冲乱郑军阵型。最惨烈时,王玄应亲率五百\"陌刀卫\"登城,却在墙头遭遇唐军\"铁蒺藜毯\"防御,浸油毛毡铺地点火,烧毁郑军特制的牛皮战靴,使敌军士卒烧伤烫伤严重,不能前行。
久攻不下的郑军,被迫在八月二十五日于城西修筑月城,留驻军队与唐军对峙。其月城防御工事形制\"半环形夯土墙,高两丈,设有女墙及弩台\"。这座周长三百步的临时要塞,却暴露出王世充政权的深层危机。当时郑军材料短缺,为抢筑工事,王玄应竟命令士卒强行拆除邙山十座佛寺,引起僧众暴动。其征用的筑城民夫多是强征的洛阳市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