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五年夏七月,李世民在河北已平、兵临兖州之际,将目光转向了全局。一场关乎功勋荣宠与天下归心的宏大叙事,正随着淮泗之地的初定,进入新的章节。秦王的战略重心,已从沙场征伐,悄然转向庙堂的布局。
兖州城外,唐军大营灯火通明。李世民望着舆图,对侍立身旁的房玄龄与长孙无忌沉声道:“徐圆朗困守孤城,如瓮中之鳖。淮济之间,大局已定。”他修长的手指从兖州移至长安,“如今真正的战局,不在山东,而在长安。”
房玄龄会意,接口道:“殿下此战,功高震主,此番班师,荣宠背后恐有深意。陛下筹建弘义宫,既是殊恩,亦是试探。”
长孙无忌亦颔首:“不如将此间扫尾之功,分于诸将。殿下早日携平河北之威,回朝定鼎,方为上策。”
李世民颔首,目光决断:“善。徐圆朗已是强弩之末,若我大军久驻于此,反令朝廷不安。”翌日升帐,他朗声下令:“淮安王李神通!”
“末将在!”李神通出列。
“命你总督兖州军事,行军总管任瑰策应侧翼,李世积前军攻坚。三军合力,务必擒拿徐圆朗,肃清余孽!”
“末将领命!”三将声震营帐。
部署已定,李世民于七月初八(乙酉日)亲率玄甲精锐班师回朝。金色的阳光洒在黑色的甲胄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这支天下闻名的铁骑,不再向东,而是转舵向西,踏上了返回帝国权力中心的归途。
秦王李世民如何返回长安暂且不提。
七月初十,长安城在盛夏的晨光中迎来了另一位影响天下格局的人物,此人便是江淮名仕杜伏威。
当日,杜伏威轻车简从,踏入太极殿。这位昔日的江淮豪帅,今日卸甲入朝,每一步都踏得沉稳如山,心中却波澜暗涌:从草莽到庙堂,这条路他走了十年,今日终抵终点,亦可能是起点。
殿内,香薰氤氲,百官肃立。御座上的李渊目光坚毅,在杜伏威跪拜行礼时,竟破例起身,亲自步下丹陛,执其臂膀,引至御榻之侧。
“爱卿以江淮千里来归,使百姓免于兵燹,此功不在开国诸将之下。”李渊声如洪钟,话语在殿堂回荡,既是说与杜伏威,亦是昭示百官,“从今日起,朕委你太子太保之职,与朕之子弟讲论忠义;行台尚书令之职依旧,江淮军政,仍需卿之威望。”
此言一出,殿中微有骚动。让一位归附的诸侯登上御榻,已是殊恩,地位更在齐王元吉之上,此等荣宠,本朝未见。
杜伏威再度深深下拜,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感激动容:“臣,杜伏威,本一草莽。蒙陛下不弃,授以显职,恩同再造。臣此生唯竭尽忠贞,以报陛下于万一。”
他言辞恳切,心中却明镜也似:这太子太保是尊贵的虚衔,行台尚书令是遥远的实职,留在长安,是恩宠,亦是质约。他交出了江淮的兵权,换来的是自身与麾下的平安,以及李唐江山的彻底一统。
李渊满意颔首,目光转向随杜伏威入殿的魁梧将领:“阚棱将军。”
“末将在!”阚棱声如金石。
“朕授你左领军将军,宿卫宫禁,望你效忠王事,勿负朕望。”
“末将万死不辞!”魁梧的将军回应之声铿锵有力,在大殿内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