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那能讲一讲吗?我认为这些涉密的程度应该不超过你透露的行动本身。”
“寥刃”思索了一下,随后说:
“好吧。是这样的,任务结束后印军方给了我们一些解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提到‘恐狒’是印度政府委托一家国际知名生物技术公司研发的武器,也可以说是士兵;项目起源于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后,虽然那一战印军大获全胜,但也付出了1.1万人的伤亡;特别是在高海拔山地战中,崎岖的地形、低含氧量让普通士兵的机动性、载荷能力都大大下降,于是便提出了这样一种构想——制造一种善于攀爬,拥有一定智能,身体结构与人类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的全新载体,代替人类在险峻的崇山峻岭中作战。
招标书是秘密发出的,本来只是当做一次长期的基础研究投资,也没着急能很快有人接手,可没想到在转年就有人接了标,于是从1972年开始,一直到十多年后的80年代中期,一期成果被制造出来了,就是和我们交战的那种。
而克什米尔地区的高海拔,低气温,降雪多等特点,使的这些‘恐狒’必须具备强大的耐寒和心肺功能,才出现了白色、皮毛厚实的变化。
印军拿到活体后迫不及待的想放到了克什米尔的对峙前线想要展示一下威力,但一种复杂的武器装备不可能未经测试直接使用,这期间走走停停一直等到堪堪可以实战时,已然又过了十余年,到了2000年左右。
虽然距离第三次印巴战争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但克什米尔的对峙远未结束,所以印军的热情丝毫未减,货到手后立马投入一线;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取得了一些战术性成果,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恐狒’的脑容量有些过于高了,不仅能执行一些较为复杂的指令,也有了相当独立的自主意识,结果是几次使用后就出现了抗命现象,接着集体哗变,脱离了控制。
研制方给出的解释是‘恐狒’在模拟环境里待的太久了,突然接触外界容易失控。
反正不管是为什么,事情都已经出了,印军就派兵前去消灭,结果反被打的损失惨重,还死了一名步兵团的团长,伤亡近千人。
而再往后的事我刚刚已经说过了。不过到这里还没有结束,项目开始时印度和苏联是盟友关系,因此前者立项‘恐狒’作战的细节也传到了后者那里,一向对‘生物兵器’兴趣深厚的苏军立马成立专项小组与研制方接触,要求制造一种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改掉暴露出的问题。
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使其没有等到项目开花结果,之后的俄罗斯继承了这笔未完的遗产,不过经济凋敝之下,早已无力完成后续投资,而且还欠了研制方一笔钱,最后是用矿石抵账才还清的款项。
本来这条分支至此已死,却没想到中间发生了第二次车臣战争。
格罗兹尼的惨烈巷战刺激了俄军,让他们的高层重新审视这个项目并二次联系了研制方。
至此重新启动并又延续了好多年。
而我之所以会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是因为苏军当年提出的需求正是巷战。
他们对山地作战没什么刚需,乃是要将‘恐狒’善于攀爬山岭的能力转移到了攀爬楼房等建筑物上,由此就可以通过墙壁外的各类凸起物迅速登上楼顶,从天台、窗户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