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熏陶下逐渐演变。它吸收了儒家‘有教无类’的思想,从而发展出独具华夏特色的‘众生平等’说法。”
“佛教的众生平等是针对于一切有情众生,而融入了华夏文化的佛教的众生观念,又注入了新的内容,即以佛性作为众生平等的理论依据,把人类对生命的关爱和平等的理念,由有情众生进一步扩展到了无情众生,提出了无情有性的观点,通俗的说法就是认为不但一切有情众生,而且如草木瓦石等无情众生亦有佛性。”
“从汉传佛教圆融的观点看,不仅人类能成佛,有生命的众生能成佛,就连那些在人们眼中可以随意处置、任意践踏的无情众生,也具有佛性。从逻辑层面分析,既然佛与佛之间平等,那么具有佛性的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自然也是平等无碍的。”
“因此,众生平等指的不只是天竺佛教中的有情众生之间的平等,同时也包括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之间的平等。”
最后,太渊总结道:“一言以蔽之,天竺佛教秉持人人皆有佛性,而汉传佛教则将其升华,认为万物皆有佛性。”
林平之紧闭双眼,把太渊的话在脑海中反复揣度。
良久。
他终于缓缓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明悟的光芒,喃喃念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紧接着,他提高音量,声音里透着兴奋,他是真的明白了些东西。
“看来,从根本上看,这世间的一切学问,都是相通的,本质也是相同的。之所以表现出不同,不过是人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罢了。”
太渊见林平之有所领悟,眼中满是欣慰,又接着说道:“看来你真的明白了,我们道家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认为人可以为神仙上帝,而儒家相信人毕竟有体现至善、上通神明、至诚合天的可能。”
“孟子就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向善之心,犹如水往低处流般自然。人天生便有善的端倪,凭借这善端,便能成就德行、成为圣人。荀子也说,途之人可以为禹。”
“程朱理学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路,也是把国家、组织的管理大权,最终交到圣人手中。再到陆象山提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亦是如此。
这下,林平之只觉心中豁然开朗,刹那间,思维如脱缰野马般纵横驰骋,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在紫阳书院研习的历史典故、人文轶事……那些原本零散、晦涩的知识,在这一刻如同找到了脉络主线,变得清晰许多。
心灵仿若被清泉涤荡过,澄澈而明亮,往昔纠结不清的繁杂思绪,此刻都变得条理分明。
随着心境的转变,体内气血仿若被激活的春水,愈发活泼畅达,奔腾流转间,充盈着每一处经络。
…………
林平之身上的变化,全都在太渊的感知之中。
等了一会儿,他才继续问道:“那么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你怎么看呢?”
林平之神色认真道:“弟子不知道这句话出自何处,本意是什么。但绝对不是说行凶作恶后,说自己大彻大悟,悔过就能抵消以前的罪孽。”
太渊饶有兴致地看着林平之,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追问道:“那依你之见……”
林平之深吸一口气,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