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阐述起来:“佛门的“放下屠刀”,并非指的是真正杀人的屠刀。这里的“屠刀”,指的是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着。”
“就好比阿罗汉,‘阿罗汉’一词含有‘杀贼’的意思,可这‘杀贼’并非真的去诛杀世间的盗贼,而是说要杀尽心中的烦恼之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的意思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佛。”
“但也只是从正面的自性──佛性上作的肯定,不是真的当下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佛陀的果位。”
太渊听闻,脸上笑意更甚,情不自禁地轻轻抚掌而笑,他虽未开口夸赞,可手上动作已然说明了一切。
“所以为师一向认为一些江湖找作恶多端的人,说什么遁入空门,好像就可以完全摆脱之前的所作所为,何其谬也!”
“像是武林之中鼎鼎大名的少林高僧,或脾气暴躁,或工于心计,哪里像个佛门的出家之人。相比之下,他们的佛学修养与佛心境界,竟还比不上一些隐匿在山间小寺里,默默清修的僧人。可惜!可叹!”
林平之问:“师父,为何可惜?”
太渊说道:“当年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
“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渐渐的,百丈禅师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
“有人以为参禅,就是在那里端身打坐、提念头、摒绝尘缘,就是禅。其实离开生活,那里还有禅呢?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再一次说明了“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道理,再一次说明了禅的生活。”
太渊说完念起了一段结语:“一日能禅定,一日可不食,胜一日不作,一日不能食,禅定能代饭,诸佛已多说,多闻者乃知,少闻者不知,”
林平之和绯村剑心听完百丈禅师的故事,深有感触。
绯村剑心盛赞道:“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真乃丛林千古的楷模!”
林平之突然反问道:“不知师父是如何看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的?”
太渊组织了下言语,“为师少时常去国清寺找智通大师谈佛,国清寺是天台宗祖庭,所以收藏了不少经典。”
“其中有一位智者大师,南北朝时期人物,他的“六即佛”理论很有意思,可以用到这儿解释一下。”
“六即佛,六即指的是一个人开始修行直到最后成佛,这当中的六个层次,而这六个层次当中,都称作佛,故称为六即佛。
“第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林平之老实道:“不太懂。”
太渊解释说:“就是说你拿不拿刀,本性都是佛,不论你是天潢贵胄、高官富商还是贩夫走卒、鸟兽虫鱼,佛性都不会遗失,但是也不会得佛性正用,因为你压根儿不知道有这事儿。”
“而第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