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了《大国崛起》的第三篇,就天天派人来问,太渊先生的新稿子到底什么时候出。这不,今早又堵着我,让我亲自来问问你。”
邵飘萍闻言不禁失笑,摇了摇头:“这位美查先生,倒是比我们报社还心急。”
他口中的美查,便是《申报》前持有者、英国商人美查。
这位老英人自诩英伦贵族,也不知真假,对方在上海经商五十余年,从最初的职员做到拥有十多家工厂的实业家,当年创办《申报》时,曾一度将其打造成沪上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虽说几年前将报社转给了史量才等人,但两家往来从未间断。
“谁说不是呢。”史量才拿起一块生煎馒头咬了一口,含糊道,“他还说,太渊先生写英国那段,比他们本国的历史学家还透彻,连圈地运动的细节都写得一清二楚,问我能不能牵线,让他见见这位太渊先生。”
邵飘萍无奈道:“我倒是想牵线,可连我都不知道太渊先生的具体下落。每次来稿都是通过邮局寄来,只知道是在天台山附近,连个具体地址都没有。”
他说着,伸手拿起桌角一叠报纸,最上面那份的头版,正是《大国崛起》的专栏,标题《海洋时代》格外醒目。
这报纸他翻来覆去看了不下十遍,报纸边缘都有些毛边了。
邵飘萍道:“太渊先生的稿子都是一月一发,按时间算,下一篇应该还有十天左右才能寄到。”
史量才叹道:“还有十天啊。”
邵飘萍眼神一动,道:“怎么,看样子不单单是美查先生在催,史总也有此意?”
史量才倒也坦然,道:“好文章谁不想一睹为快。”
邵飘萍点点头:“也是。”
“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太渊先生要想写成此文,所耗费的精力心血恐怕不小。”
邵飘萍话虽这么说,可他其实也恨不得今天就能够看到《大国崛起》的新稿子。
史量才赞叹颔首,道:“可惜啊,这么好的文章,咱们连作者的面都没见过。飘萍啊,你说这位太渊先生究竟是何等人,竟能写出如此雄文?!”
邵飘萍望向窗外,目光落在远处黄浦江的帆影上,道:“我也不知。可惜现在报社新起,诸事繁忙,之后若有机会,我定要亲自去拜访拜访。”
史量才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到时候我跟你一起去。要是能请太渊先生多写几篇,咱们《申报》的影响力,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
京兆地方,椿树胡同。
一处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静立在巷里。
院门内种着树,枝叶婆娑,将半个院子都遮在绿荫下。
这里是辜鸿铭(字汤生)的居所。
他习惯长袍马褂,瓜皮帽带小辫,闲暇之余,会和几位同事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
这日午后。
辜鸿铭正坐在廊下的藤椅上,手里捧着一叠报纸,指尖在“大国崛起”四个黑体字上反复摩挲,神情专注。
院门外传来脚步声,紧接着,黄侃的声音响起:“汤生兄,今日可有好茶?”
黄侃(字季刚)推门而入,身上穿着长衫,手里拎着一函古籍,显然是刚从书市回来。
他一眼就看到辜鸿铭手中的报纸,笑着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