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超导实验室”,PFL-001。
晨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崭新得能反光的防静电地板上。空气中,新风系统正安静地输送着经过十几道过滤的洁净空气,温度和湿度被精确控制在最适宜精密仪器运行的范围。
实验室内,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晓东,A组的样品三号,在球差电镜下的微观形貌数据出来了没有?我需要对比一下它和二号样品在不同退火温度下的晶格缺陷密度。”秦风的声音从主控台传来,平静而清晰。他面前的超大曲面屏上,正显示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和复杂的分子结构模型。
“秦头儿,马上就好!电镜那边刚完成扫描,数据正在上传到服务器!”负责实验操作的李晓东,顶着一头标志性的鸡窝头,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精神却异常亢奋。他一边在操作台前飞快地敲击着键盘,一边大声回应。
旁边,理论组的钱学海博士后,正带着几个博士生围在一块巨大的电子白板前,激烈地讨论着一个新提出的关于“有机声子辅助电子配对”的理论模型。白板上写满了各种复杂的公式和推导,看得人眼花缭乱。
“不对,钱博,这个格林函数的处理方式,如果考虑到有机长链分子的各向异性,可能会引入额外的散射项,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验观测到的迈斯纳效应强度不符。”一位年轻的博士生鼓起勇气,指着白板上的一个积分公式说道。
钱学海扶了扶厚厚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他盯着那个公式看了足足半分多钟,眉头紧锁,似乎陷入了深思。
整个实验室,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超级计算机,每一个“部件”都在高速运转,协同工作。而秦风,无疑就是这台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
自从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秦风便展现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
这一切,自然离不开“学神黑科技系统”的强大辅助。
特别是那项S级的核心能力——“物质重构原理(初级)”,简直如同给他开启了上帝视角。
当他观察那些“燕京一号”超导材料的微观结构时,他的脑海中不再是冷冰冰的电子云图像和原子排布模型,而是一种更加鲜活、更加动态的“感知”。他仿佛能够“看”到那些有机大分子是如何扭曲、折叠,形成独特的纳米通道;他能够“感受”到电子在这些通道中是如何巧妙地避开晶格缺陷的散射,实现近乎完美的传导。
这种超越现有科学认知的直感,让他总能从一些常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的细节中,发现问题的关键。
比如,前两天,李晓东的实验小组在尝试进一步提升“燕京一号”的临界电流密度时,遇到了一个瓶颈。无论他们如何优化材料的纯度、调整合成工艺的温度和压力,Jc值始终在某个数值附近徘徊,再也无法提升分毫。
团队里的几位资深研究员和博士后,包括经验丰富的李晓东在内,都认为这可能已经是该材料体系在当前制备工艺下的物理极限了。
“秦头儿,会不会是材料本身的能带结构就限制了库珀对的浓度上限?”李晓东有些沮丧地向秦风汇报,“我们尝试了十几种不同的掺杂元素,也调整了有机配体的官能团,但效果都不明显。”
秦风当时并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调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