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相关的实验数据和电镜照片,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待了整整一个下午。
当他再次出现在实验室时,眼神中闪烁着一种洞悉一切的光芒。
“晓东,你们之前的思路,可能都陷入了一个误区。”秦风指着一张高分辨透射电镜照片上一个极其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亮点”说道,“你们看这里,这个区域的有机分子链,似乎存在一种非常规的扭转角度。我怀疑,正是这种微小的结构畸变,在材料内部形成了一种‘电子陷阱’,限制了超导电流的进一步提升。”
“电子陷阱?因为这个几乎看不见的结构畸变?”李晓东和几位组员都惊呆了。那个“亮点”实在是太不起眼了,在以往的分析中,他们都下意识地将其归为样品本身的“噪点”或者电镜成像的“伪影”。
“是的。”秦风的语气却异常肯定,““物质重构原理”告诉我,物质的宏观性质,往往由其最细微的微观结构所决定。这个‘亮点’,可能就是那只煽动翅膀的蝴蝶。”
虽然团队成员们听不懂什么“物质重构原理”,但他们对秦风的判断,已经近乎盲从。
“那……那我们该怎么办?”李晓东急切地问道。
“很简单,”秦风微微一笑,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方案,“我们尝试在材料合成的最后阶段,引入一个特定频率的、低强度的超声波辐照。我推测,这个频率的超声波,能够有效地‘抚平’这种微观结构畸变,消除‘电子陷阱’。”
用超声波“按摩”超导体?
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天马行空了!
如果不是秦风提出来的,换作任何其他人,恐怕都会被当成异想天开的疯子。
但既然是秦风说的,那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李晓东二话不说,立刻带领团队按照秦风的指示,改造了实验装置,小心翼翼地引入了超声波辐照。
结果……
当经过超声波“按摩”的新一批“燕京一号”样品进行Jc测试时,仪器屏幕上飙升的数值,直接让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
临界电流密度,在原有基础上,硬生生提升了百分之三十!
“卧槽!真的……真的提升了!秦头儿,你简直是神仙啊!”李晓东抱着新鲜出炉的数据报告,激动得差点给秦风跪下。
钱学海等理论组的人,在得知这个结果后,也是目瞪口呆。他们用尽了各种复杂的理论模型,都无法解释这种“超声波效应”。最后只能将其归结为秦风那“超越时代的科学直觉”。
而秦风,只是淡淡一笑,深藏功与名。
他知道,这正是“物质重构原理(初级)”小试牛刀的威力。这项能力,让他能够“看”到物质在微观层面最本质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转,从而找到那些隐藏在常规认知之外的“奇点”和“捷径”。
再加上系统赋予他的“超导理论精通(宗师Lv.1)”,更是让他如虎添翼。他对超导现象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所有物理学家的认知范畴。
因此,在“秦风超导实验室”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类似“奇迹”。
一个困扰了团队数周的技术难题,到了秦风手里,往往只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能找到突破口。
他提出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