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数据我们就不一一详细展示了。我再次重申,所有相关的原始数据、分析报告以及高清视频,都会在本次听证会结束后,第一时间上传至IUPAP指定的公开数据库,供全球所有感兴趣的同行进行下载、查阅、分析和……嗯,‘瞻仰’。”
“瞻仰”二字一出,直播间里顿时又是一片“哈哈哈哈”和“秦神太皮了”的弹幕刷屏。
而Y教授团队的席位上,气氛已经压抑到了冰点。卡尔·施密特教授的额头上,冷汗已经如同小溪般淌下,他甚至不敢再抬头去看大屏幕上那些如同铁证一般的实验结果。Y教授则紧闭着双眼,身体微微后仰,靠在了椅背上,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他知道,大势已去了。
在如此确凿的、由三家国际顶级中立机构独立验证的实验数据面前,他之前所有的质疑,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那么的……不自量力。
汉斯·穆勒教授的眼中,也闪烁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与赞叹。作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他深知一项颠覆性的科学发现从诞生到被广泛接受,往往需要经历多么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今天,他似乎正在亲眼见证一个科学奇迹,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摧枯拉朽般的方式,碾碎了所有的质疑,绽放出其应有的光芒!
然而,秦风似乎并不打算就此罢手。他的“打脸攻略”,还有最后一击,也是最为致命的一击!
“最后,关于Y教授团队在复现我们实验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展示的那些‘不理想’的初步数据。”秦风的目光再次投向Y教授,语气中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惋惜”和“指点”。
“恕我直言,Y教授,在仔细研究了贵团队在《格物评论》上公开的初步复现尝试方案(尽管非常简略)之后,我大概……猜到问题可能出在哪里了。”
秦风微微一笑,那笑容,在Y教授看来,却比任何嘲讽都更加刺眼。
“贵团队在进行有机前驱体提纯时,所采用的,是否是传统的多级溶剂萃取结合硅胶柱层析的方法?并且,在后续的关键步骤——有机分子链与无机纳米晶格的界面自组装与复合烧结过程中,你们所设定的反应温度梯度、升温速率曲线以及保护气氛的精确控制,似乎……与我们论文中推荐的最佳参数区间,存在着一些……嗯,‘微妙’的偏差?”
秦风并没有直接指责Y教授团队操作失误或水平不行,而是用一种探讨性的、甚至带着几分“善意提醒”的口吻,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我们的‘墨子一号’超导体,其核心的室温超导特性,对初始反应物的纯度、以及后续制备工艺的每一个细节参数,都极为敏感。这就像烹饪一道顶级的国宴名菜,同样的食材,同样的菜谱,但火候的掌握、调料的配比、乃至厨师的心情,都可能导致最终的成品出现天壤之别。”
“我们论文中公开的制备方法,虽然已经尽可能详尽,但那毕竟是面向专业同行的‘基础版’。而要稳定、高效地制备出具有最佳性能的‘墨子一号’,确实还需要一些……我们称之为‘工艺诀窍’或者‘经验曲线’的东西。这些‘诀窍’,并非不可告人,而是涉及到对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物理化学行为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实验设备精密调控能力的极致追求。”
“例如,我们发现,在有机前驱体的最后一步精馏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