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苏婉摸不着头脑。
转折生在一个周六的早晨。
王素英突然说要来他们家看看。
这是婚后婆婆第一次登门,苏婉紧张地准备了一上午。
门铃响起,王素英拎着一袋水果站在门口。
她仔细打量着儿子的新家,目光像审计员一样扫过每个角落。
“这窗帘颜色太浅了,不耐脏。”
这是她的第一句评价。
午餐时,苏婉做了四菜一汤。
王素英每道菜都点评一番:“红烧肉火候不够”
,“青菜炒老了”
,“汤太咸了”
。
吃完饭,苏婉习惯性地开始收拾碗筷。
让她惊讶的是,婆婆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完全没有要帮忙的意思。
“妈,您坐着休息,我来洗。”
苏婉客气地说。
王素英果然就坐着不动了,转而和儿子聊起家常。
苏婉在厨房洗碗,听着客厅里的谈笑声,忽然有种错觉——自己不是儿媳,而是佣人。
洗完碗,苏婉切了一盘水果端出来。
王素英自然地接过,吃了几片后突然说:“婉婉,给我倒杯水吧。”
那一刻,苏婉清晰地感觉到了双重标准的存在。
在自己家,婆婆是客人,理所当然地被伺候;在婆家,她是儿媳,理应伺候别人。
这条看不见的界限,被王素英把持得恰到好处。
晚上送走婆婆后,苏婉认真地对明远说:“我们需要谈谈你妈的问题。”
“又怎么了?”
明远显然不耐烦。
“今天她来我们家,我做饭洗碗伺候她,她一句客气话都没有。
这正常吗?”
明远皱眉:“那你想要她怎么样?帮你洗碗?她是长辈啊。”
“但在我家,我爸妈从来不会这样。
就算是你去,他们也不会让你干活,更不会理所当然地使唤你。”
“每家习惯不同而已,”
明远试图结束话题,“你别太敏感了。”
苏婉感到一阵无力。
她意识到,问题不只在于婆婆,更在于丈夫对这种明显不公平的视而不见。
几天后,王素英突然打电话来,说腰疼犯了,让苏婉去帮忙打扫卫生。
明远上班去了,苏婉只好独自前往。
婆婆家的客厅里堆着不少纸箱,王素英指着说:“这些是明远以前的东西,你整理一下,有用的留着,没用的扔了。”
苏婉打开一个箱子,里面全是明远小时候的玩具、奖状和照片。
她拿起一本相册,翻看起来。
照片里的明远从小男孩长成少年,身边总是有母亲的身影。
在一张中学毕业照背面,有一行娟秀的字迹:“我的儿子长大了,总有一天会有另一个女人取代我的位置。”
苏婉愣住了。
她继续翻看,现几乎每张照片背后都有类似的记录。
明远第一次骑车:“他不再需要我扶着了”
;明远考上大学:“他离开了家,也离开了妈妈”
;甚至在他们婚礼照片的背后,有一句:“今天,我失去了我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