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素梅一愣:“我都做好饭了”
“偶尔也改善一下生活嘛。”
王明低头刷着手机,“我订好位置了。”
那家酒楼确实气派,水晶吊灯晃得人眼花。
服务员递来菜单,王明熟练地点了几个招牌菜,然后把菜单递给父亲:“爸,你看看还要加什么。”
王建国推了推老花镜,看着菜单上的价格直咂嘴:“太贵了,随便吃点就行。”
“没事,我请客。”
王明说得随意。
结账时,王明拿出手机准备付款,却现网络不畅。
他皱着眉摆弄手机,服务员站在一旁等待。
王建国默默掏出钱包,抽出积攒的退休金。
“爸,回去我转你。”
王明说着,注意力仍在手机上。
回家的路上,李素梅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商场,忽然想起一件事:“明明,你上周不是说买了新电脑?什么样的,给妈看看。”
王明顿时来了精神,掏出手机给她看照片:“顶配的游戏本,两万多呢,运行起来特别快。”
王建国从后视镜里看了儿子一眼,没说话。
他想起自己那把用了十年的二胡,琴弦断了都舍不得换新的。
晚饭后,王明匆匆出门参加聚会。
李素梅在厨房收拾,忽然听见丈夫在客厅叹气。
“怎么了?”
王建国指着电视柜上的空酒柜:“我那瓶喝了半年的茅台,终于见底了。”
李素梅这才想起,明明这次回来,又忘了给他爸带酒。
其实老王并不缺酒,柜子里还有儿女们年前送的五粮液。
但他总说,儿子买的酒味道不一样。
阳台上,李素梅收着明明换洗的衣服,从他牛仔裤口袋里摸出一张购物小票。
展开一看,是那台电脑的票,赫然印着两万三千八百元。
她捏着那张薄薄的纸片,忽然想起明明大一时那个深秋的凌晨。
那天凌晨三点,电话突然响起。
明明在电话那头带着哭音:“妈,我想吃你包的海鲜大包子。”
那是儿子第一次离家在外过中秋。
李素梅和王建国对视一眼,同时起身穿衣。
凌晨四点的海鲜市场,灯火通明。
王建国蹲在摊位前,仔细挑选着最肥美的海蛎子。
李素梅在一旁和摊主讨价还价,寒风吹得她直打哆嗦。
回家后,王建国负责处理海鲜,李素梅开始面、切菜。
厨房的灯一直亮到天明,蒸笼冒出的白汽模糊了窗外的晨曦。
天刚蒙蒙亮,他们便开车往青岛赶。
三百多公里的路,王建国开得小心翼翼,生怕颠坏了后座上那笼包子。
到达学校时已是中午,明明从宿舍楼跑出来,接过还温热的保温盒。
他站在宿舍楼下,一口气吃了四个大包子,嘴角流油的样子,让李素梅觉得这一夜的辛苦都值了。
“妈,还是你做的包子最好吃。”
明明满足地抹着嘴。
如今,那个会因为想吃妈妈做的包子而半夜打电话的儿子,已经很久没有夸过她做的菜了。
深夜,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