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成作为一个史官,是比较失败的。
在这个灾变时代当一个文科生其实是很艰难的,岗位其实很少,他十四岁通过特招入了国家历史研究所,去啃那浩瀚的史书。
历史这门学科其实是很难学的,东国这个国家喜欢谈论历史,看了几本某朝那些事儿之后就说自己精通历史了,但其实这件事情并不是这样。
国家历史研究所的要求,毕业之前需要浅读二十四史,所谓浅读,就是不要求理解,只是要求这些选拔出来的、拥有超强文字理解和记忆能力的专业人才全都先读完一遍,需要多久时间呢?答案是六年。
灾变前网上说自己通读二十四史的人,大多是吹牛,四千多万字的晦涩史料可不是看几十篇小说这么简单,那时候全东国真的做到通读的人,不超过百人,甚至可能只有十几人。
在那个时代如果真的能通读二十四史,哪也不用在网上和观点与自己不一的人骂街了,国家绝对会把你要了,历史这一碗最难吃的饭,这人绝对吃得上了,还管饱!
但是在灾变年代想要从事历史,这只能算是入门。
通过六年的学习,方才有了一点资格,进了单位,还要整理浩如烟海的当代史料,从军人到平民,从领袖到基层。
久而久之,国史馆里的人,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都开始想着办法偷懒。
史官们喜欢抢一些领袖、将军、官员之类的传记项目,因为这些项目一般都有各个部门专门的记录,那年干了什么事,颁布了什么命令,打了什么仗,哪里负的伤,全都有记录,甚至像是吴馆长那种外交官,每一次会议说了什么话都有文稿资料,只需要将这些记录按照时间整理出来就行了。
类似白不艺这样的,相关部门只会整理其学术内容,对于其经历,很多还是需要去考证一番,更何况平民历史?要去考究需要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
史成是一个不挑剔项目的人,什么项目到了自己手上,必然会仔仔细细地考究,所以别人已经写完“吴国昌传”“韦承华传”“田博传”,他一个“白不艺传”还在考证资料的过程中。
但是国史馆的规矩就是看业绩,项目完成少的史成自然是生态位置比较低了。
国史馆里的人,史观也很不相同,有着各种各样的史观。
有的人看传统史书多了,骨子里还是有些精英观念的,他们认为少数人创造了历史,历史人物推动了历史,东国灾变之后,他们认为是东国少部分勇敢的人保护下来了数亿人。
还有一种很有意思的史观,是绝对理性分析的数学史观,这一派人不分析具体的历史人物,而是喜欢根据数学和物质条件来分析历史事件,对个人的作用有些忽视。
比如分析古代战争,这帮人不会去写将领的勇猛和运筹帷幄,而是计算双方军队的各项条件,来总结胜败原因。
例如:有人说明朝的万历朝鲜战争,倭军火器占优势,明朝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打醒了明朝。
这帮人就用数学来计算,驳斥了这种观点。
由于硝石产量的问题,倭国当时的火药年产量约为两吨到十几吨之间。
而明朝保守估计则为一千八百吨到两千一百吨左右。
倭国不是没有大炮,而是用不起,与明朝一场战役动辄几万斤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