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天竺,羯罗拏苏伐剌那国。
慧明法师的到来,如同一颗投入沉寂池塘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预期。他不仅带来了精美的佛教器物,更带来了精深的佛学义理和令人心驰神往的“大唐气象”。在国王安排的一次盛大法会上,慧明法师登坛讲经,阐述《华严经》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思想,其逻辑之严密、境界之恢弘,令在场包括许多婆罗门学者在内的听众都为之震撼。
法会之后,一则流言开始在民间乃至部分贵族中悄然传播。流言称,慧明法师在与国王密谈时,曾展示过一份来自大唐的古老梵夹(贝叶经),其中预言:当东方出现一位“金轮圣王”,护持正法,光芒照耀寰宇之时,便是佛法在南瞻部洲(佛教概念中的世界)重兴之机。而这位圣王,正对应着当今的大唐皇帝李琰。
这则“预言”的真伪无从考证,或许是慧明法师因地制宜的智慧,或许是某些亲近大唐的势力刻意散布。但它却精准地击中了许多身处乱世、信仰迷茫的人心。对于那个仍自称佛国的小王国而言,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让他们看到了对抗内外压力的希望——依附于东方的“金轮圣王”,或许能重现昔日的荣光。
国王对大唐的态度愈发殷勤,不仅正式请求大唐派遣更多僧侣前来弘法,还默许了唐商在其境内设立更大规模的货栈,甚至同意大唐派遣“观察使”常驻王城,以便“增进了解,交流文化”。慧明法师以佛法为舟,以预言为帆,成功地为大唐在身毒错综复杂的政治宗教版图上,楔入了一颗坚实的钉子。
岭南道,市舶司衙门的密室中。
灯火通明。墙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墨迹未干的舆图——《南洋·身毒全舆图(初稿)》。这幅地图汇聚了数十支商队、探险船队乃至慧明法师使团反馈的信息,由市舶司最好的绘图吏与来自将作监的格物学者共同绘制完成。
地图的精细程度远超以往。不仅标明了主要海岸线、河流、山脉,还详细注明了各国的大致疆域、重要港口城市、物产分布区(胡椒产区、宝石矿脉、优质棉花产地),甚至用不同颜色的小旗标注了各国之间的盟友或敌对关系,以及其军队的大致规模和主要兵种(象兵、步卒、水师)。
“诸位请看,”市舶使指着地图,向几位从长安秘密赶来的兵部与鸿胪寺官员讲解,“此处,帕拉瓦国的注辇港,港阔水深,乃控制东天竺海域之咽喉。若能在此建立我方补给基地,则整个孟加拉湾,尽在掌握。”
“还有这里,西天竺的伐腊毗王国,盛产战马,其国与北方拉其普特诸邦不睦,可引为奥援,将来若从陆路用兵,此乃最佳跳板。”
“据报,中天竺的戒日王族后裔虽已势微,但其名号仍有号召力,或可寻其血脉,扶植以为傀儡,以‘恢复戒日王朝荣光’之名,整合中天竺诸邦……”
地图不仅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更是一份清晰的战略进攻路线图。它将以身毒为代表的南亚地区,从模糊的“富庶之地”,变成了一个可以被解析、被谋划、被逐步吞噬的具体目标。这份初版舆图被连夜复制,一份留存市舶司,一份由重兵护送,快马加鞭直送长安,呈递御前。
东宫,拉什米卡的处境越发艰难。太子李琮的庇护虽在,却因皇帝的隐晦警告而多了几分犹豫和压力。太子妃王氏及其党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