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大伤,“朝中无将,国中无人”(《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自此由盛转衰。
此后,洪秀全虽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年轻将领苦苦支撑,一度收复苏南、浙东,形成“二次中兴”,但终究难挽颓势。清廷则以湘军、淮军为主力,展开全面反扑:咸丰十一年(1861年),湘军攻陷安庆,天京失去西线屏障;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淮军收复苏州,左宗棠楚军攻克杭州,天京沦为孤城。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湘军合围天京,“掘长壕三十里,筑炮台百余座,昼夜炮击”(《湘军志》)。城内粮草断绝,“军民以野草、树皮为食,甚至有饿死者相枕藉”(《金陵记事》)。四月二十七日(6月1日),洪秀全病逝,其子洪天贵福继位,是为幼天王。七月十九日(8月19日),湘军曾国荃部以炸药轰塌太平门城墙,蜂拥而入,天京陷落。太平军将士展开巷战,“无一降者,至黄昏,城中火起,烈焰冲天,三日不绝”(《清史稿·曾国藩传》)。幼天王突围后在江西被俘,于南昌遇害;李秀成护送幼天王出城后被俘,写下数万字《自述》,详述太平天国兴衰,后被处死。
南京城内的百姓,在战火中遭遇浩劫。汪士铎在《乙丙日记》中记载:“城破后,湘军肆行劫掠,纵火焚烧,昔日繁华街巷,化为焦土。百姓或死于兵戈,或流离失所,城中户口十去其九。”
城破后,民间流传着“天国梦碎,不如归乡”的叹息,道尽这场农民运动的悲剧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