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太子。太子自幼聪慧,通晓天地万物之理,却不恋王位,于十五岁时舍弃太子之位,入山修行。
他的修行,并非求掌控自然之力,而是求“度化众生、建立秩序”。第一劫时,他遇天界众神纷争:雷神因与电母赌气,竟在非雷雨之季乱施雷霆,劈毁了人间的粮仓;雨师因收了某国诸侯的贿赂,故意在他国降旱,导致颗粒无收。太子见此,遂遍历天界,搜集众神职责,写下《天规初录》,主张“神不可私,需按天地节律行事,需护佑万民”。众神起初不服,太子便自请降为凡人,在人间历经瘟疫、饥荒,亲身体会众生之苦,再返回天界时,以自身经历劝服众神,令雷神按“春雷唤醒万物、夏雷伴雨、秋雷收禾、冬雷罕见”行事,令雨师按人间节气降雨,不得徇私——这便是“天界秩序”的开端。
而后三千二百劫,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太子皆以“救度众生、完善秩序”为己任:有凶兽作乱人间,他并非直接斩杀,而是教百姓筑城防御,同时令山神约束凶兽,定下“兽不可入人境,人不可滥杀兽”的规矩;有诸侯争霸,他化身谋士,劝诫君主“以仁治国,而非以力服人”;当天界与地府因“轮回秩序”争执时,他又制定“善恶有报”的规则,规定“善者死后入天堂,恶者入地府受惩”,让天地人三界的秩序得以统一。
待到最后一劫,人间恰逢商纣无道,纣王造酒池肉林,残杀忠臣,甚至剖孕妇之腹观胎。玉皇(此时已近证道)见万民疾苦,遂遣姜子牙下山,助周文王、周武王伐纣,并亲自降下“天罚”:令天雷劈毁纣王的鹿台,令洪水淹没朝歌的酒池,同时告诫天下诸侯:“君若无道,天必罚之;君若有道,天必佑之。”武王伐纣成功后,玉皇正式证得“玉皇大帝”之位,居于凌霄宝殿,统御三界众神。
他的神迹,不再是调和日月、平息洪水,而是维护天地秩序:他令二十八星宿按方位值守,确保星辰流转不悖;令四大天王镇守四方,防止妖魔作乱;更定期派神下凡,考察人间君主是否贤明、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某次人间大旱,地方官隐瞒灾情,只顾搜刮民脂民膏,玉皇便令太白金星下凡,揭露其罪行,又令雨师按节令降雨,同时告诫新上任的官员:“为官者,当以民为天,若失德,便如纣王一般,难逃天罚。”此时的玉皇,其“神性”全在于“秩序维护”与“道德教化”——他是天界的君主,更是人间伦理的监督者,万民敬他,是因他能确保天地有序、善恶有报。
与玉皇大帝一同构成伦理神核心的,还有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若说玉皇是“秩序的执行者”,那太上老君便是“道德的传播者”,他的“道”,是伦理神体系的本源。
太上老君的来历,见于《道德经》《太平经》等典籍,传言他“无生无灭,随劫度人”,早在天地未分之时便已存在,是“道”的化身。他的“得道”,并非历经劫难,而是体悟“道”的真谛——他见天地万物皆有规律,人间纷争皆因“失道”,遂将“道”化为“德”,传于世间。
上古时,大禹治水,起初效仿鲧“堵”的方法,结果洪水越堵越凶,百姓死伤无数。大禹束手无策,于羽山之巅放声痛哭,哭声惊动了太上老君。老君化作一白发老者,拄着拐杖立于大禹面前,问他:“汝治水,是为己功,还是为万民?”大禹答道:“为万民。”老君又问:“水有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