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肉,十七座城池,不用打仗就能到手,这好事哪儿找去?可赵国的老将廉颇却劝他:“大王,不能要啊!秦国费了那么大劲才把上党跟韩国分开,咱现在接手,秦国肯定会来打咱,这是引火烧身啊!”蔺相如也说:“廉颇说得对,上党就是个‘烫手山芋’,咱们不能要!”
可赵王太贪心了,他不听廉颇和蔺相如的劝,还是派廉颇率军二十万,去上党郡的长平(今山西高平)驻守,接管了上党十七城。
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抢了上党,气得直拍桌子:“赵国这是在找死吗?”当即下令,派王龁为将,率军三十万,去打长平!
长平之战,就这么拉开了序幕。
一开始,廉颇采取的是“坚壁清野”的战术——他知道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不方便,打不起持久战,所以就依托长平的有利地形,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第二道是丹河,第三道是百里石长城。廉颇下令,秦军不来攻,咱就不打;秦军来攻,咱就躲在工事里,用弓箭射他们。
王龁率军到了长平,一看廉颇这架势,就知道遇到硬茬了。他下令猛攻空仓岭,可秦军攻了好几次,都被赵军的弓箭射了回来,死伤了好几万人。王龁没办法,只能率军退回去,跟赵军对峙起来。这一对峙,就是两年多。
两年多下来,秦国和赵国都快撑不住了——秦国这边,粮草消耗太大,老百姓的赋税越来越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饥荒;赵国这边也惨,粮食本来就没秦国多,二十万大军在长平,每天要吃几十万斤粮食,赵王天天催廉颇进攻,可廉颇就是不听。
赵王心里越来越急,他觉得廉颇太保守了,根本不敢跟秦军打仗。就在这时候,秦国丞相范雎想出了一条“反间计”——他派人带着大量黄金,偷偷去赵国的都城邯郸,在市井里散布谣言:“秦军最怕的不是廉颇,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老了,不敢打仗,早晚得投降秦国!”
这谣言一散布,邯郸城里到处都在说:“要是赵括当帅,早就把秦军打跑了!”赵王本来就对廉颇不满,听了这谣言,更是下定决心,要换赵括当帅。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连他爹赵奢都辩不过他。可赵奢却总说:“括儿这孩子,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要是真让他带兵打仗,肯定会坏了赵国的大事!”赵括的母亲也劝赵王:“大王,我儿赵括没打过仗,不能让他当统帅啊!”可赵王根本不听,还是任命赵括为帅,接替廉颇,率军二十万,去长平换防。
赵括到了长平,第一件事就是把廉颇的战术全改了——他下令:“全军备战,准备进攻秦军!”手下的将领劝他:“将军,秦军势大,咱还是先防守,摸清敌情再说吧!”赵括却不以为然:“你们懂什么?廉颇那是胆小,我这就带你们打败秦军!”
秦昭襄王听说赵括当了赵军主帅,心里乐坏了——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他偷偷任命白起为上将军,接替王龁,指挥秦军,并严令军中:“谁敢泄露白起为帅的消息,斩立决!”
白起到了长平,第一件事就是摸清赵括的底细。他听说赵括急于进攻,心里就有了主意——“诱敌深入,围而歼之”。
第二天,白起派了一万秦军,去赵军大营前挑战。赵括一看秦军来了,立马下令:“全军出击,打败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