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旁伏着一只猛虎,正虎视眈眈地盯着队伍。李广心中一惊,当即取弓搭箭,用尽全身力气射出。只听“噗”的一声,箭矢正中“猛虎”。待手下骑士上前查看时,却发现那并非猛虎,而是一块形似猛虎的巨石,而李广射出的箭矢,竟整个箭头都嵌入了石棱之中,只余下箭杆在外。众人皆惊叹不已,李广自己也颇为诧异,随后又尝试射了几箭,却再也无法将箭矢射入石中。此事传开后,“飞将军”的威名更盛,匈奴人听闻后,更是对他敬畏有加。
汉武帝即位后,汉朝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国力已极为强盛,府库充盈,兵马强壮,武帝便有了改变“和亲”政策、对匈奴发起战略反击的想法。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大行王恢向武帝献上“马邑之谋”——利用匈奴单于贪图财物的特点,以马邑城(今山西朔州)为诱饵,诱使匈奴单于率大军前来,再埋伏汉军主力,将其一举歼灭。
武帝采纳了王恢的建议,任命韩安国为护军将军,统领全军,李广任骁骑将军,公孙贺任轻车将军,王恢任将屯将军,李息任材官将军,共调集三十万汉军,分别埋伏在马邑城周围的山谷之中,只待匈奴单于入瓮。
按照计划,首先由马邑城的富豪聂壹出面,假装背叛汉朝,向匈奴单于献上马邑城,称愿为内应,斩杀马邑城守将,将城池与城中财物献给单于。匈奴单于久闻聂壹之名,又贪图马邑城的财富,便信以为真,率领十万铁骑,从代郡出发,向马邑城进发。
李广率领的骁骑部队,被部署在马邑城西北的山谷中,这是匈奴单于撤军的必经之路,武帝命他在此设伏,待匈奴军进入山谷后,便截断其退路,与其他部队夹击匈奴。李广领命后,率部进入山谷,依山布阵,将士们皆偃旗息鼓,耐心等待匈奴军的到来。
匈奴单于率领大军,一路顺利,行至距马邑城百余里时,却忽然心生疑虑——沿途只见遍野的牲畜,却不见一个放牧的百姓,这与以往汉朝边郡的景象截然不同。单于素来谨慎,当即下令大军停止前进,派少量骑兵前往附近村落侦查。恰好此时,汉军一名尉史(负责巡逻的低级军官)因迷路,被匈奴骑兵擒获。这尉史贪生怕死,竟将汉军在马邑周围设伏的全盘计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匈奴单于。
单于听闻后,大惊失色,冷汗直流,当即下令大军火速撤退。为防汉军追击,单于还命部分骑兵断后,沿途销毁桥梁、焚烧粮草。
此时,埋伏在山谷中的李广,正焦急地等待着匈奴军的到来。他不时派人登高了望,却始终不见匈奴军的踪影。直到天色渐暗,才有侦查兵回报,称匈奴军已撤军,且沿途设防,汉军难以追击。李广听闻后,不禁扼腕叹息:“天不助汉呀!”随后,他率部走出山谷,与其他汉军部队会合,此时韩安国、公孙贺等人也已得知匈奴撤军的消息,只得下令撤兵。
一场精心策划、动用三十万大军的伏击战,最终因一名尉史的泄密而功亏一篑。马邑之谋失败后,武帝大怒,将王恢下狱,李广虽未获罪,却也错失了一次大破匈奴、立功封侯的绝佳机会。
此次事件后,汉匈关系彻底破裂,匈奴断绝了与汉朝的和亲,更加频繁地入侵边郡,而汉朝也正式开启了对匈奴的大规模军事反击,李广的战场,也从之前的“边境防御”,转向了“主动出击”。
元狩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