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彻底击溃匈奴主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漠北之战”——任命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各率五万铁骑,分东西两路出击,深入漠北,寻找匈奴单于主力决战。
此时的李广,已年过六十,头发花白,却依旧壮心不已。自马邑之谋后,他又先后参与了多次对匈作战,却始终未能立下足以封侯的战功(汉朝军功制度以“斩杀匈奴首级数量”“俘虏匈奴贵族”“大破匈奴部队”为主要标准,李广虽多次作战,却常因兵力不足、遭遇匈奴主力等原因,未能达到封侯标准)。此次漠北之战,是汉朝对匈奴的决战,李广深知这可能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便多次向武帝上书,请求随军出征。
武帝起初并未应允,认为李广年老,且“数奇”(古代认为“数奇”者运气不佳,李广此前多次作战不顺,武帝便有此顾虑),恐难担大任。但李广心意已决,接连上书,言辞恳切,甚至亲自前往宫门请愿。武帝见他态度坚决,又念及他一生守边有功,便最终应允,任命他为“前将军”,归属卫青麾下,随东路军出征。
大军出塞前,卫青从俘虏口中得知了匈奴单于的驻地,便决定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从正面追击单于,而命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率领部队,从东路出发,迂回到匈奴单于的后方,与自己形成夹击之势。
李广得知这一部署后,当即找到卫青,恳切地说道:“臣结发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愿居前,先死单于!”意思是,自己从年轻时便与匈奴作战,如今终于有机会正面迎战单于,愿担任先锋,与单于决一死战。
然而,卫青却拒绝了李广的请求。其中原因有二:一是武帝在大军出发前,曾私下叮嘱卫青,称李广“数奇”,不宜担任先锋,恐误大事;二是卫青想让自己的好友公孙敖担任先锋——公孙敖此前因作战失利被削爵,卫青想让他在此次战役中立功,恢复爵位。
李广听闻卫青的决定后,心中极为不满,却又不敢违抗将令,只得悻悻而归。他回到营中,并未向赵食其详细说明路,便率部出发。
东路军所经之地,多为沙漠戈壁,地形复杂,水源稀少,且缺乏向导(此前负责引路的匈奴俘虏逃脱)。李广率部在沙漠中行军数日,却始终未能找到正确的路线,反而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行军速度大大减慢。
与此同时,卫青率领的西路军已与匈奴单于主力展开激战。匈奴单于见汉军势大,便率精锐部队突围而逃,卫青率军追击数百里,虽斩杀匈奴兵卒万余人,却未能擒获单于,只得撤兵。
待卫青撤兵途中,与李广、赵食其的东路军会合时,已是数日后。此时,匈奴单于早已逃之夭夭,漠北之战的“夹击计划”彻底落空。
卫青得知东路军迷路的消息后,便派长史(军中负责文书、监察的官员)前往李广营中,询问迷路的缘由,并要求李广提交“军状”(详细说明行军情况的文书),以便向武帝汇报。
长史来到李广营中,态度颇为傲慢,反复追问迷路的责任。李广见此情景,心中积压的不满、遗憾、委屈瞬间爆发。他对长史说道:“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随后,他召集手下的将领,感慨地说道:“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