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这番话,道尽了李广一生的遗憾:他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却始终未能实现“正面迎战单于”的夙愿;如今年过六十,本想在最后一战中立功,却因迷路而无功而返,还要面对那些舞文弄墨的刀笔之吏的盘问、指责。他不愿再受此屈辱,也深知自己此生已无封侯之机。
言罢,李广拔出腰间的环首刀,在众将惊愕的目光中,自刎而亡。
李广自刎的消息传开后,他麾下的将士皆痛哭流涕,哭声震彻军营。即便与他素不相识的其他部队的士兵,听闻此事后,也无不落泪。待消息传到边境各郡,百姓们无论老少,无论是否认识李广,都纷纷为他哀悼,有的甚至自发前往李广曾任职的边郡,祭拜这位一生守边的“飞将军”。
李广死后,关于他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形容他——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却因其果实甜美,吸引人们前来采摘,树下自然形成了小路;李广虽不善言辞,却以自己的勇武、正直、爱兵如子,赢得了士兵与百姓的爱戴。
司马迁还在列传中详细记载了李广的诸多事迹,如“射石没镞”“爱兵如子”“雁门被俘后突围”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李广的同情与敬佩。正是因为《史记》的记载,李广的故事才得以流传千古,成为后世人心目中“悲情英雄”的代表。
然而,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李广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他虽勇猛善战,善骑射,善打小规模的突袭战与防御战,却缺乏“战略大局观”——在大规模的军团作战中,他往往过于注重个人勇武,而忽略了与其他部队的协同配合;他治军虽宽,能得士兵之心,却也导致部队纪律相对松散,缺乏严谨的作战规划,这也是他多次作战不顺、甚至迷路的重要原因。
此外,李广的“运气”也确实不佳。他一生经历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文帝时期因“时运不济”,无法施展抱负;景帝时期因“受梁王印”错失封赏;武帝时期虽多次参与对匈作战,却要么遭遇匈奴主力,要么因兵力不足,要么因迷路,始终未能立下足以封侯的战功。后世文人墨客对此多有感慨,其中最着名的便是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下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是汉初名臣,却因年老而未得重用;李广是西汉名将,却一生未能封侯,这八个字,道尽了古往今来英雄失志的无奈与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