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25章 老当益壮赵充国

第25章 老当益壮赵充国(5 / 6)

今羌人已败,不如乘胜追击,一举剿灭,何必留在那里屯田?”

赵充国接到圣旨,没有盲从,而是又写了一道奏疏,详细解释屯田的好处。他在奏疏里说:“陛下,臣算了一笔账,大军一万,每天要吃粮食几十石,从内地转运过来,每石粮食要花几百钱,一年下来就是几千万钱,这对朝廷是很大的负担。要是留五千士兵屯田,开垦两千顷荒地,一年能收粮食几十万石,足够大军吃用,不用再从内地转运。而且,士兵们屯田,羌人见咱们久驻不走,就不敢再叛乱;当地的百姓也能安心种地,边疆才能真正安定。”

宣帝看了这道奏疏,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就把奏疏交给大臣们讨论。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赵充国,说屯田是“安边良策”;另一派反对,说“屯田太慢,恐羌人复叛”。宣帝又给赵充国下了圣旨,让他再考虑考虑。

赵充国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又写了第三道奏疏,说:“陛下,羌人剩下的不多了,都是些老弱妇孺,构不成威胁。要是咱们强行进攻,不仅会有士兵伤亡,还会让羌人怨恨朝廷,以后还会叛乱。屯田不仅能解决粮草问题,还能安抚羌人,让他们慢慢归附朝廷,这才是长久之计啊!”

这一次,宣帝终于被说服了,同意了赵充国的屯田之策。赵充国接到圣旨,立刻开始安排屯田。他把一万大军分成两半,五千人继续镇守各地,防备残余的羌人;五千人开垦荒地,种植小麦、粟米。他还规定,士兵们屯田的时候,要和当地的羌人友好相处,不许欺负他们;要是羌人愿意来帮忙种地,还可以给他们粮食作为报酬。

刚开始,有些羌人对汉军屯田还有些害怕,不敢靠近。可后来看到汉军士兵不仅不欺负他们,还经常给他们送些粮食、工具,就慢慢放下了戒心,有些羌人还主动来帮汉军种地。赵充国见了,很高兴,经常亲自到田地里,和羌人一起干活,跟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

过了几个月,荒地变成了良田,金灿灿的小麦熟了,士兵们收割了几十万石粮食,堆满了粮仓。当地的羌人也都愿意归附朝廷,再也没人提叛乱的事了。赵充国又上书宣帝,说:“陛下,如今边疆已安,臣请求撤掉一半的军队,只留五千人屯田,足够镇守边疆了。”宣帝同意了,撤回了五千士兵,只留赵充国带着五千人在边疆屯田。

这“屯田之策”,是赵充国对汉朝边疆治理最大的贡献。后来,汉朝在西域、北疆等地,都采用了屯田的办法,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草问题,还稳定了边疆,促进了民族融合。直到后世,很多朝代都借鉴了赵充国的屯田之策,比如唐朝的“府兵制”、明朝的“卫所制”。可以说,赵充国的这一策,真的是“安边万世”的良策!

赵充国在边疆屯田一年多,边疆彻底安定了,残余的羌人要么归附朝廷,要么逃到了匈奴,再也没有叛乱的迹象。这时候,赵充国已经七十四岁了,身体虽然还硬朗,可也有些力不从心了。他上书宣帝,请求退休,说:“陛下,如今边疆已安,臣年事已高,请求陛下允许臣退休回家,让年轻的将领来接替臣的职位。”

宣帝看了奏疏,很感动,觉得赵充国为国家操劳了一辈子,也该好好休息了。他下旨,同意赵充国退休,还封他为“营平侯”,食邑一千二百户,让他回到长安养老。同时,宣帝还下令,在边疆继续推行屯田之

最新小说: 红楼兵仙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专心经营酒店的我成了万人迷! 崇祯之军火大明 李龙鳞苏凤翎 卧底回来后被病娇抱回家了 斩神:原魔代理,开局解锁执行官 寒门小厨娘:夫君是探花 龙吟壮歌 六国派我当间谍,接头人是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