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曹操,看着酸枣的诸侯依旧醉生梦死,心里凉透了,知道这些人成不了大事,于是离开酸枣,去扬州再募了些兵,然后带着队伍去了河内,投奔了袁绍。可他心里清楚,袁绍这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跟着他也没出路,所以一边跟着袁绍,一边悄悄发展自己的势力。
初平三年,青州的黄巾军涌入兖州,杀了兖州刺史刘岱,兖州的官员慌了,派人来请曹操去当兖州牧。这可是个天大的机会——兖州是块宝地,有兵有粮,曹操立马答应,带着队伍去打黄巾军。他知道黄巾军人数多,但大多是流民,没什么纪律,于是用了“围而不打,劝降诱降”的法子,打了几个小胜仗后,就派人去劝降黄巾军。最终,百万黄巾军里,有三十多万人投降,曹操从中挑选了精锐,组成了一支军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青州兵”。这青州兵,成了曹操日后逐鹿天下的“本钱”,而兖州,也成了他的第一个“根据地”。
有了根据地,有了军队,曹操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粮”的问题。当时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军队常常没饭吃,甚至有“人相食”的惨状。曹操想了个办法——屯田。他让枣祗、任峻等人负责,把无主的土地收回来,分给流民耕种,流民一边种地,一边当兵,官府给他们提供种子和农具,收获后和官府分成。这就是“屯田制”。没几年,兖州就“仓廪皆满”,曹操的军队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后来他还把屯田制推广到其他地方,成了他“强兵”的关键——这就是他军事思想里“重视屯田养兵”的由来,毕竟“兵无粮自乱”,他比谁都明白这个道理。
接下来的几年,曹操一边稳固兖州,一边向外扩张:打跑了吕布,收复了濮阳;击败了袁术,让袁术再也不敢北上;还迎回了流落在外的汉献帝,把献帝安置在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步棋,走得太妙了——从此,曹操不管打谁,都能打着“天子”的旗号,名正言顺;而天下的人才,也因为“天子在许昌”,纷纷来投奔他,荀彧、郭嘉、程昱这些顶尖谋士,都是这时候来投奔的。
不过,真正让曹操“一统北方”的,还是官渡之战。建安五年,袁绍带着十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南下打曹操,想一举消灭这个“心腹大患”。当时曹操只有两万多人,兵力悬殊,不少人都觉得曹操必败,甚至有人偷偷给袁绍写信,准备投降。可袁绍虽然兵多,但有个致命的缺点——优柔寡断,不会用人。
战争一开始,袁绍派颜良去打白马,曹操用了郭嘉的“声东击西”之计,先假装去打延津,吸引袁绍的兵力,然后亲自带精锐去救白马,一战就斩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后来在延津,他又用“诱敌深入”的法子,让士兵把粮草、马匹扔在地上,袁绍的士兵见状,纷纷去抢,曹操趁机出击,又斩了袁绍的另一员大将文丑。两战下来,袁绍的士气大落。
接下来,双方在官渡对峙了几个月,曹操这边粮草快用完了,心里也有些慌,想退军回许昌。可谋士荀彧写信给他,说“此时退军,必被袁绍追击,如今正是双方相持的关键时刻,谁先撑不住,谁就输了”,劝他再坚持坚持。曹操听了荀彧的话,继续坚守。
没过多久,转机来了——袁绍的谋士许攸,因为袁绍不听他的建议,还受了排挤,连夜投奔了曹操。许攸一来,就给曹操献了个计:“袁绍的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