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乱世同尘(1 / 6)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人称“诗圣”。其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出身京兆杜氏,乃晋代名将杜预之后,自幼受家学熏陶,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然其一生困顿,仕途偃蹇,恰逢盛唐由盛转衰,亲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之苦,笔下诗文大多记录民生疾苦、乱世疮痍,被誉为“诗史”。他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有妻子杨氏相伴左右,这份乱世中的夫妻情,既是他苦难生活的慰藉,亦是其诗中温暖的来源。

杨氏,杜甫之妻,史料未载其名,仅以“杨氏”称之,出身普通人家,生卒年月无确切记载。她只是一个普通女子,却凭借自己的坚韧与温柔,在杜甫二十余年的漂泊岁月中,为他操持家务、抚育子女、抵御风霜。安史之乱中,她独自带子女逃难;贫困潦倒时,她与杜甫同甘共苦;杜甫病逝后,她孤身抚养子女成人——她是杜甫诗中“老妻”的具象,也是乱世中千万平凡却伟大的女性的缩影。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洛阳城的春日尚带着几分料峭,29岁的杜甫站在城郊一处简朴的院落前,迎接他的新娘。这一年,他经亲友引荐,与杨氏成婚,开启了一段长达二十九年的姻缘。

当时杜甫,虽未入仕,却已在诗坛小有名气。他早年漫游吴越、齐赵,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诗句,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杨氏虽非名门闺秀,却也知书达理,性情温婉沉静。她知晓杜甫的才华,也理解他“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从未因他的清贫而有过半分怨言。

婚后的最初几年,杜甫仍在为仕途奔波。他曾前往长安应试,却因奸相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闹剧而落榜;后又客居长安十年,靠献诗权贵谋生,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杨氏则留在家中,打理家事。每当杜甫失意归来,她总会温一壶薄酒,端上简单的饭菜,静静听他自己的困顿与不甘。

这段时期,杜甫的诗中虽多有对仕途的焦虑,却也有着对家庭的温情。他在《赠李白》中写“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与知己的酣畅;而在写给杨氏的家书中,却有“妻儿待我且归去,他日杖藜来细听”的柔情。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渔阳鼙鼓动地来,打破了大唐的繁华,也彻底改变了杜甫与杨氏的生活。那一年时杜甫刚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正准备前往奉先(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却在路上听闻叛军攻破洛阳的消息。他一路辗转,历经艰险才抵达奉先,见到杨氏与孩子们时,家中早已断粮多日,幼子甚至因饥饿而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悲恸,既是他对民生疾苦的感慨,更是他对家庭苦难的切身体会。杨氏抱着夭折的孩子,泪水无声滑落,却仍强撑着安慰杜甫,用柔弱的肩膀撑着这个家。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逃往蜀地,长安很快被叛军攻陷。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杜甫听闻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便欲前往投奔,却在途中被叛军俘获,押回长安。杨氏带着四个子女,被迫与杜甫分离,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之路。

被困长安的日子,是杜甫一生中最屈辱、最焦虑的时光。他身为俘虏,行动受限,看着叛军在长安城内烧杀抢掠,看着昔日繁华的都城沦为

最新小说: 中年离婚,我嫁豪门红遍全网 大周:帝国之王霸天下 第一权臣 请不要逼我做神仙 还说你不是神仙 修仙界最沙雕的女魔头,竟是我 唐时明月宋时关 大明,我来了! 闪婚成宠:全能娇妻杀疯了! 暴君登基横扫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