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父亲王曼是王政君(元帝皇后、成帝生母)的弟弟,但是死的很早,所以相较于其他堂兄弟的锦衣玉食,王莽一家比较清贫。少年时,他便承担起养家之责,侍奉寡母极尽孝道,供养亡兄的遗孀与孤侄更是无微不至。他拜名儒陈参为师,潜心钻研《礼经》,言行举止皆以儒家典籍中的“君子”为标尺——待人接物恭敬有礼,与名士交游不卑不亢,即便后来官职渐高,仍坚持布衣素食,将俸禄多用于接济宾客与儒生。
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大司马王凤病重,王莽衣不解带地伺候他,几个月不曾宽衣安睡。这让王凤深受感动,临终前特意告诉王政君与成帝,要关照这个侄子。凭借此事,王莽得以入仕,任黄门郎,从此踏入西汉的政治舞台。
在黄门郎任上,王莽广结善缘,上至公卿大臣,下至门客侍从,无不以礼相待。久而久之,“贤德”的名声传遍长安,就连以刚直着称的大臣孔光,都多次在成帝面前举荐王莽。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成帝封王莽为新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后又升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这时的王莽依旧保持着“谦恭”的姿态:每逢休沐日,他从不去声色场所,而是在家中与儒生讨论经义;面对赏赐,他大多转赠给下属与贫民;甚至在自己的女儿被选为平帝皇后时,他坚决推辞厚重的聘礼,只接受十分之一,剩余部分全部分给宗室子弟与百官。
这些举动,让他成为了“道德标杆”。可这份谦恭的背后,藏着对权力的极致渴望。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成帝病逝,哀帝即位,外戚傅氏、丁氏得势,王氏家族暂时失势,王莽主动请求卸职,隐居新都(今河南新野)。隐居期间,他的次子王获因小事杀死家奴,王莽得知后,当着众人的面怒斥王获“草菅人命,有违礼法”,最终逼迫儿子自杀。
此事传开后,朝野震动。时人皆赞王莽“公正无私,严于律己”,数百名官吏与儒生联名上书,请求哀帝召回王莽。哀帝迫于舆论压力,只得下诏让王莽回京。这次“以子博名”的操作,让王莽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哀帝病逝,没有子嗣。作为太皇太后的王政君,第一时间赶到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并急召王莽入宫,任命他为大司马,主持朝政。王莽重掌大权后,第一件事便是清除异己——他以“依附外戚、扰乱朝纲”为由,将傅氏、丁氏家族的官员全部罢免,甚至逼死了哀帝的宠臣董贤。随后,他拥立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为帝,是为平帝,而自己则以大司马的身份总揽朝政。
为了巩固权力,王莽开始编织“天命”的谎言。他深知,西汉自武帝以来,谶纬之学盛行,百姓与官吏皆信“天人感应”。于是,他暗中指使党羽伪造“符命”,声称“汉德已衰,王氏当兴”。元始元年(公元1年),益州太守上报“蛮夷献白雉”,王莽借此宣称这是“周公辅成王”的祥瑞,暗示自己便是“当代周公”。群臣心领神会,纷纷上书请求封王莽为“安汉公”。
成为安汉公后,王莽一方面继续推行“仁政”——扩大太学规模,为儒生修建宿舍;减免灾区赋税,安置流民;甚至将自己的封地捐出,用于救济百姓。这些举措让他获得了底层民众与知识分子的广泛支持;另一方面,他加紧控制朝政,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三公九卿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