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年)陈祗病逝,黄皓凭借多年经营,在朝堂上形成了“党羽遍布”的局面。此时的刘禅,沉迷于酒色享乐,将政务尽数托付给黄皓——那个曾被董允压制的宦官,站到了蜀汉政权的“权力中心”。
陈祗死后,黄皓的专权愈发肆无忌惮,而真正与他产生“正面冲突”的,是蜀汉后期的大将军姜维。
姜维是诸葛亮生前器重的将领,自诸葛亮病逝后,始终坚持“北伐中原”的战略,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但姜维的北伐多次失利,不仅耗损了蜀汉有限的兵力,也引起了朝中部分官员的不满——这恰好给了黄皓可乘之机。黄皓深知,姜维手握兵权,且性格耿直,若不除之,自己的专权之路必将受阻;更重要的是,姜维对他的“弄权行为”早有不满,两人之间迟早会爆发冲突。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率领蜀汉主力北伐,与曹魏将领邓艾在侯和(今甘肃卓尼东北)交战,最终因粮草不济、士兵疲惫而战败。姜维率残部退回成都后,本想向刘禅奏请“整顿军备、再图北伐”,却发现朝堂之上早已是黄皓的“天下”:尚书令樊建、侍中董厥等忠臣虽在,却因畏惧黄皓而不敢直言;大部分官员要么依附黄皓,要么保持沉默。更让姜维愤怒的是,黄皓竟在私下散布谣言,称“姜维北伐屡败,损耗国力,当罢免其大将军之职”,还暗中举荐自己的亲信阎宇接替姜维。
姜维得知后,再也无法容忍。他径直入宫面见刘禅,呈上奏折,言辞恳切:“黄皓奸巧专恣,勾结党羽,已严重扰乱朝政。如今蜀汉国力衰弱,若不早日诛杀黄皓,必生后患,甚至危及社稷!”
然而,刘禅不仅没有重视姜维的奏请,反而笑着安抚道:“黄皓不过是个供朕差遣的小臣,他的所作所为,朕都清楚。之前董允老说他不好,朕已经约束过他了,将军不必过于在意。”为了“化解矛盾”,刘禅还特意召来黄皓,让他向姜维“谢罪”。黄皓在姜维面前装出“惶恐认罪”的姿态,背地里却对姜维恨之入骨,暗中策划如何除掉这个“眼中钉”。
姜维见刘禅如此昏庸,黄皓势力又已根深蒂固,心中不禁生出恐惧——他深知,黄皓绝不会善罢甘休,若继续留在成都,迟早会被黄皓陷害。思来想去,姜维只能选择“避祸”。他再次上书刘禅,以“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土地肥沃,可屯田养兵,同时防备曹魏从祁山来犯”为由,请求前往沓中驻守。刘禅没有多想,当即同意了姜维的请求。
就这样,姜维率部前往沓中后,蜀汉的主力部队远离了汉中、成都等战略要地,导致汉中防线的兵力大幅空虚——这一部署失误,为后来曹魏大军伐蜀留下了致命隐患。而黄皓则在姜维离京后,彻底掌控了蜀汉的朝政,连樊建、董厥等忠臣也只能“屈从其势”,蜀汉政权彻底陷入了“主昏臣奸”的局面。
景耀六年(263年),曹魏政权决定“伐蜀灭汉”,派遣邓艾、钟会、诸葛绪三路大军,分别从祁山、骆谷、武都出兵,水陆并进,直逼蜀汉。
当时姜维正在沓中屯田,得知曹魏大军来犯的消息后,心急如焚。他一面率领沓中驻军抵御邓艾的进攻,一面紧急上书刘禅,请求派遣军队加强汉中、阳安关(今陕西宁强西北)、阴平桥(今甘肃文县东南)等地的防守——这些都是蜀汉的“门户”,一旦失守,曹魏大军便可长驱直入,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