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礼(?-1714年),董鄂氏,满洲正红旗人,是清初开国五大臣何和礼的四世孙。他凭借荫生的身份进入仕途,最初被授予吏部主事的职位,后升迁为郎中。其仕途的关键转折点发生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噶礼负责督运中路军的粮饷,他率先将粮草运抵皇帝行在,并且在奏对时深得康熙帝的赏识。凭借这次出色的表现,他在一年内获得了三次升迁,最终被授予内阁学士的重要职位。
康熙三十八年,噶礼任山西巡抚,他严查地方亏空,短短三年便将山西积欠的赋税追缴大半,奏折里的数字看得康熙龙颜大悦。只是康熙并不知道知道,噶礼追缴亏空的手段,一半是铁腕,一半是苛剥——他命州县官将亏空转嫁到百姓头上,加收“火耗”(碎银熔铸为整银的损耗,本是合理附加,却被他大肆加征),山西百姓怨声载道,民谣里唱“噶阎王,刮地光”。在山西数年,百姓怨声载道。其间,他多次遭到御史弹劾,指控包括加收火耗银、勒索富民、收受诉讼贿赂等罪名,据估算贪赃达数十万两。尽管证据确凿,但康熙帝因爱其才干,再加上噶礼家族与皇室有“近戚”关系(其母为孝惠章皇后近戚,其姑姑为顺治帝宁悫妃),多次予以宽恕和庇护,使其仕途未受严重影响。
康熙四十三年,两江总督阿山因贪腐被革职。两江之地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是大清的财赋重地,漕运、盐务、河工皆系国本,康熙思来想去,想起了噶礼,下旨将其擢升为两江总督,兼管江苏巡抚事。接
赴江宁上任时,噶礼只带了母亲和几个贴身仆人。他的母亲,是硕色的继室,出身汉军旗,为人素来正直。出发前,老夫人拉着噶礼的手叮嘱:“两江是富庶地,也是是非地,你要记着,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呀。”噶礼虽点头称是,其实心里毫不在乎。
噶礼到任江宁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整肃属员”。他召来江宁知府、苏州知府、漕运总督衙门的管粮同知等官员,明着说要“革除积弊”,暗地里却放出话:“谁要是能把差事办得让我满意,我自然不会亏待他。”
第一个领会其意的是两淮盐运使李陈常。两淮盐场是全国最大的盐场,盐商们每年需向官府缴纳“盐课”,再凭“盐引”(贩盐许可证)运盐售卖。李陈常摸清噶礼的心思后,私下对盐商们说:“如今总督大人新来,盐引的额度要重新核定,你们若是懂事,日后的生意自然好做。”盐商们都是精明人,当即凑了十万两银子,由李陈常出面,装在十个描金木箱里,抬进了总督署后宅。
噶礼见了银子,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对李陈常说:“盐务是国之重典,你要多用心,莫让朝廷失望。”此后,李陈常不仅坐稳了盐运使的位置,还借着噶礼的势力,垄断了两淮盐市,盐价暴涨。
每年漕粮北运,漕运官员都会以“沿途损耗”“船只修补”为由,向地方督抚缴纳“漕规”。噶礼上任前,两江总督每年能得漕规五万两,他却嫌少,下令将“漕规”从每船五两涨到二十两。漕运官们听命行事,这多出来的银子自然被转嫁到运粮的纤夫和交粮的百姓身上——纤夫的工钱被克扣,百姓交粮时被多收“浮收”(超出定额的粮食)。
康熙四十四年,黄河在徐州决口,朝廷拨下三十万两银子修堤。噶礼命江宁府同知李甲负责修堤,私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