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系,自幼苦读,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职,官至礼部侍郎。
钱起的诗歌以“清丽典雅、意境深远”着称,尤其擅长五言律诗与送别诗,其代表作《省试湘灵鼓瑟》更是被誉为“唐代试帖诗第一”。这首诗是钱起参加科举考试时的应试之作,题目为“湘灵鼓瑟”(湘灵即湘水女神,相传她善鼓瑟),诗的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景结情——琴声结束后,湘灵消失不见,只留下江上的几座青峰静静矗立,既呼应了“鼓瑟”的主题,又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被后世诗人广泛效仿,宋代欧阳修曾评价“此句千古不可超越”。
钱起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受推崇,还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他的送别诗《送僧归日本》“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描绘中日文化交流的场景,是现存最早的描写中日友好的诗歌之一;他的山水诗《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以细腻的笔触刻画自然之美,成为唐诗中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之作。
除了诗歌成就,钱起还以“慧眼识才”闻名。相传他任考功郎中时,曾主持科举考试,发现并提拔了后来的着名诗人郎士元,两人并称“钱郎”,成为中唐时期诗坛的代表人物。钱起的文学地位,使江南钱氏逐渐形成“崇文重教”的传统,为后世钱姓涌现大批文人奠定了基础。
钱乙(1032年—1113年),字仲阳,郓州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宋代着名医学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门研究儿科的医生,被誉为“儿科之祖”,其着作《小儿药证直诀》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儿科专着,至今仍被中医界奉为经典。
钱乙自幼丧父,由姑父抚养长大,跟随姑父学习医术,尤其擅长治疗儿童疾病。在我国古代,儿童死亡率极高,儿科被称为“哑科”,因为儿童无法准确表达病情,所以诊断难度极大。钱乙潜心研究儿科,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他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最初用于治疗儿童肾阴虚)、“导赤散”(治疗儿童心火旺盛)、“泻白散”(治疗儿童肺热咳嗽)等方剂,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方剂,其中“六味地黄丸”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滋补良药。
宋神宗时期,太子赵煦(后来的宋哲宗)患“急惊风”(类似现代的高热惊厥),宫中御医束手无策,钱乙被召入宫。他通过“望闻问切”,判断太子是“肝风内动”,开出“泻青丸”,太子服药后很快痊愈。神宗大喜,任命钱乙为太医院丞,钱乙的儿科医术从此闻名全国。
钱乙不仅医术高超,还注重医德,他对贫困患者常常免费诊治,甚至赠送药物,当时百姓称他为“钱神医”。晚年时,钱乙因长期劳累,双目失明,但仍坚持为患者诊病,通过“听声辨病”的方式判断病情,其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小儿药证直诀》是钱乙晚年将毕生经验整理而成的着作,书中收录了23种儿科病症、120首方剂,系统总结了儿科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彻底改变了古代儿科“无专书、无专法”的局面,被后世医家誉为“儿科圣典”。
20世纪以来,钱姓在科学领域涌现出三位世界级大师——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被誉为“三钱”,他们凭借卓越的科学成就,为中国“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