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中间的差价,便落入他们自己的腰包了。
此乃胥吏惯用的贪腐伎俩,名曰‘吃差价’或‘虚报冒领’。”
赵桓闻言,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他虽知吏治腐败,却没想到就在这天子脚下的陪都,光天化日之下,竟有胥吏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欺压百姓、中饱私囊!
这还只是他偶然撞见的一桩小事,平日里,不知有多少类似乃至更甚的弊政在暗中进行!
“岂有此理!”
赵桓胸中一股怒气上涌,几乎要立刻亮明身份,惩处这些蠹虫。
陈太初却轻轻拉了一下他的衣袖,微微摇头,低语道:“陛下息怒。
此时作,不过惩治几个小吏,于事无补,反会打草惊蛇。
此类弊政,根源在于制度漏洞与监管不力。
恰逢朝廷正欲革新吏治,强化监察。
不如将此案例记下,交由随行的御史台或新设的信访司暗中查访,顺藤摸瓜,或可揪出背后更大的利益链条,从而完善采买制度,堵塞漏洞。
如此,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赵桓深吸一口气,强压下怒火,觉得陈太初所言在理。
他深深看了一眼那几个仍在耀武扬威的差役,仿佛要将他们的模样刻在心里。
他点了点头,沉声道:“元晦所言极是。
朕……记下了。”
二人不再停留,转身融入人流。
但经此一事,赵桓游兴全无,心头如同压了一块巨石。
商丘市井的鲜活与潜藏的污浊,形成鲜明对比。
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书本奏章上的“吏治腐败”
四个字,落在民间,是何等具体而微的压榨与不公。
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支持陈太初推行新政、革除弊政的决心。
阳光依旧炽烈,市集依旧喧嚣。
一场关于如何治理这个庞大帝国的思考,正在悄然深化。
而陈太初知道,这偶然撞见的“小弊政”
,或许将成为推动更大改革的…又一粒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