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中,即使用专门的箱子封存也没用。
而且只有心地纯善、真正关心信件命运的人才能注意到它。
“四十年来,有七个人现过这封信,”
周师傅说,“他们都尝试寻找收件人,但都失败了。
你是第八个。”
陈远感到肩头沉甸甸的:“为什么告诉我这些?”
“因为我老了,”
周师傅微笑,“需要找个接班人。
不是死信处理处的接班人,而是这些特殊信件的守护者。”
那晚,陈远带着那封信的复印件回到出租屋,仔细阅读里面的内容。
信中的文字稚嫩却真挚,记录了两个少女的友谊、梦想,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在最后一页,写着这样一段话:
“小芸,无论你在哪里,一定要记得我们的约定——每年槐树花开时,在树下见面。
我会永远等你。”
信末的署名是“小梅”
。
陈远忽然明白,这不仅是封信,更是一个跨越四十年的约定。
他决定继续寻找小芸。
通过邮局的关系网,陈远查到了赵小芸在美国的地址。
他写了一封长信,附上那封信的复印件,详细说明了情况。
一个月后,他收到了回信。
信是赵小芸的儿子写的,说母亲去年确诊阿尔茨海默症,已经不太记得以前的事。
但收到信后,她偶尔会念叨“槐树”
“小梅”
这些词。
随信寄来的还有一张老照片——槐树下,两个少女肩并肩笑着,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她们身上。
陈远把照片拿给周师傅看。
老人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后突然激动起来:
“就是她!
寄信的女孩!”
“您确定?”
“绝不会错,”
周师傅指着左边的女孩,“这双眼睛,我记了四十年。”
有了照片,陈远更有动力了。
他通过社交媒体布寻人启事,寻找认识这两个女孩的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周后,一个退休老教师联系了他。
“这是我学生,”
老教师在电话里说,“右边的是赵小芸,左边的是林小梅。
小梅是个苦命的孩子,父母早逝,跟着奶奶生活。
79年出国前遭遇车祸,没能救过来。”
陈远心中酸楚:“那她葬在哪里?”
“就在城南公墓,具体位置记不清了。”
老教师叹息,“多好的孩子啊,可惜了。”
带着这个信息,陈远去了城南公墓。
在管理处,他查到了林小梅的墓位——令人惊讶的是,就在赵玉兰(赵小芸的母亲)的墓旁边。
更巧合的是,第二天就是林小梅的忌日。
忌日当天,陈远买了一束白菊,来到林小梅墓前。
墓碑照片上的女孩微笑着,和信中的笔迹一样青春美好。
就在他放下花束时,身后传来一个声音:
“你认识小梅?”
陈远回头,看见一个坐着轮椅的老妇人,由护工推着。
虽然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