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魏延(4 / 4)

董允、蒋琬,二人素与杨仪相善,皆言“魏延反状明矣”。

局势迅速失控。

魏延率部抢先南归,途经栈道时,为阻止杨仪追兵,下令烧毁栈道。

此举虽非谋反,却坐实了“阻挠撤军”的罪名。

杨仪命王平率部追击,王平至南谷口,登高而呼:“丞相新亡,尸骨未寒,尔等何敢追随叛逆?”

魏延部众本就不愿与蜀军内战,闻言纷纷溃散,只剩魏延与其子数人逃奔汉中。

杨仪仍不罢休,遣马岱追杀。

在汉中城下,魏延回望这座自己镇守十年的城池,苦笑道:“吾本欲继丞相之志,非反也。”

言未毕,马岱刀至,斩其首以献杨仪。杨仪踏其首曰:“庸奴!复能作恶不?”

继而诛灭魏延三族——一代名将,竟落得身首异处、满门抄斩的结局。

魏延之死,实为蜀汉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陈寿在《三国志》中明言:“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欲除杀仪等。”

即其目标是铲除政敌,而非投敌。

然《三国演义》为凸显诸葛亮“神机妙算”,虚构“魏延脑后有反骨,必反”的情节,使其成为“叛逆”的象征,此乃文学演绎对史实的扭曲。

事实上,魏延死后,蜀汉再无敢言北伐的宿将,姜维虽承其志,却因资历不足、方略失当,终未能重现魏延时期的军事锋芒。

而他留下的“错守诸围”防御体系,直至蜀汉灭亡前仍在发挥作用——景耀六年(263年),钟会大军攻汉中,若非法正之子傅佥违背魏延旧制,放弃外围营寨,退守汉城、乐城,汉中未必能被轻易攻破。

魏延的一生,是寒门子弟在乱世中逆袭的传奇,亦是性格决定命运的悲剧。

他以部曲之身,凭血肉拼杀至封疆大吏,镇汉中而固蜀汉根基,随北伐而扬蜀军威声,其军事才能堪称三国一流。

然其刚直狷介,不知妥协,终在权力旋涡中成为牺牲品,落得“功高震主而身灭,名满天下而蒙冤”的结局。

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可见魏延并非“反贼”,而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的眼中只有战场,他的心中唯有北伐。

正如后世诗人所叹:“十年镇汉业,七载北伐功。可怜刀下骨,犹带汉中风。”

他的故事,是三国乱世中“勇而难容于时,忠而见疑于朝”的典型注脚,亦为后世留下了关于“才能与性格”“忠诚与权谋”的永恒思考。

最新小说: 崇祯之军火大明 女帝:别闹,朕怀孕了! 卧底回来后被病娇抱回家了 大周:帝国之王霸天下 六国派我当间谍,接头人是秦始皇 穿成星际天赋废,靠种田养家糊口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你管这叫恋爱选项? 大明,我来了! 李龙鳞苏凤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