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袁绍率军包围公孙瓒的大本营易京(今河北雄县),公孙瓒坚守不出,双方相持一年之久。
最终,袁绍采纳审配的建议,挖掘地道直通易京城内,火烧公孙瓒的主楼,迫使其自杀。
平定公孙瓒后,袁绍顺势占据幽州,又派长子袁谭击败田楷,夺取青州,派外甥高干镇守并州。
至公元200年,袁绍已坐拥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成为当时天下最强大的诸侯。
巅峰时期的袁绍,拥有数十万大军,其中步兵十五万、骑兵五万,还有“大戟士”“先登死士”等精锐部队。
他任命沮授为监军,统筹四州政务;田丰为别驾,负责战略规划;审配、逢纪掌管后方粮草;颜良、文丑、张合、高览为四大名将,分统各路兵马。
在治理上,袁绍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农民垦荒,又在邺城设立学校,招揽流亡学者,使得河北地区在战乱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当时的邺城,人口超过五十万,商业繁荣,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许多人都认为,袁绍将是最终平定天下、重建秩序的那个人。
然而,就在袁绍看似即将一统天下之际,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却让他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转折。
这场战役,便是着名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的对手,是当时实力远不如袁绍的曹操。
曹操占据兖州、豫州等地,虽然也有一定的实力,但与袁绍相比,无论是兵力还是地盘,都处于劣势。
曹操麾下兵力不足四万,且多为步兵,骑兵仅数千人;而袁绍则亲率十万大军南下,其中骑兵三万,还配备了大量攻城器械。
因此,在战争初期,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袁绍必胜无疑。
战争的序幕始于公元200年正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历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残害忠良”等罪状,誓师南下。
曹操则采纳荀彧、郭嘉的建议,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击溃徐州的刘备,解除后顾之忧,再回师官渡(今河南中牟),与袁绍对峙。
战役初期,袁绍占据优势。
他派颜良率军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曹操采纳荀攸的“声东击西”之计,佯装袭击袁绍后方,诱使颜良分兵,再派关羽突袭白马,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
但袁绍随即派文丑追击,在延津(今河南延津)大败曹军,斩杀文丑(一说为曹操所杀),扳回一局。
此后,双方在官渡陷入僵持,袁绍筑起土山,居高临下射箭;曹操则挖地道躲避,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
就在这时,袁绍的性格缺陷开始暴露。
谋士沮授建议他:“曹军粮少,利在速战,我军应坚守不出,待其粮尽自退,再乘势追击。”
这一建议切中要害——曹操当时确实面临粮草危机,前线士兵甚至“以桑葚为食”。
但袁绍却认为沮授“怯战”,不仅拒绝采纳,还将其监军之职解除,削弱了他的权力。
另一位谋士田丰则在战前便反对南下,认为“曹操善于用兵,不可轻敌,应先稳固河北,再徐图中原”,竟被袁绍以“扰乱军心”为由关押入狱。
更致命的是,袁绍内部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