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卢植的讲学,不仅为自己积累了声望,更在不经意间为三国时代的人才格局埋下了重要的种子。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传遍全国,数十万农民军席卷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东汉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在这危急存亡之际,汉灵帝紧急任命卢植为北中郎将,率领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的精锐部队,前往冀州平定黄巾主力。
此时的卢植,虽以经学闻名,却从未有过大规模领兵作战的经验,朝中不少人对他能否胜任心存疑虑。
但卢植深知,国家危难之际,正是士大夫挺身而出之时,他毅然接下任命,带着“以儒治军、以义破贼”的信念奔赴前线。
到达冀州后,卢植并未急于与黄巾军展开决战,而是先对战场形势进行了细致的勘察与分析。
他发现,黄巾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多为未经训练的农民,缺乏统一的指挥与精良的装备,且补给线过长;而自己率领的北军五校是东汉最精锐的中央军,战斗力强,但人数较少,不宜与敌军正面硬拼。
基于这一判断,卢植制定了“坚壁清野、步步为营”的作战策略:
首先,他下令加固冀州重镇广宗(今河北威县东)的城防,囤积粮草与武器,将广宗打造成抵御黄巾军的坚固堡垒。
同时,他派遣轻骑兵袭扰黄巾军的补给线,切断其粮食与军械的运输通道,迫使黄巾军陷入“久攻不下、粮草渐尽”的困境。
其次,在治军方面,卢植坚持“儒将治军”的理念。
他严格约束士兵,严禁烧杀抢掠,要求军队“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同时以身作则,与士兵同甘共苦——行军时不骑马,与士兵一同步行;宿营时不设特殊营帐,与士兵同食粗粮。
这种“仁爱治军”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士兵们皆愿为其效死。
在与黄巾军首领张角的对峙中,卢植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张角多次率领黄巾军猛攻广宗城,卢植均亲自登上城楼指挥防守,凭借坚固的城防与士兵的奋勇抵抗,一次次击退敌军的进攻。
据《后汉书》记载,在一次激战中,黄巾军“死者万余,皆赴水而死”,而卢植率领的汉军则“伤亡甚少,士气大振”。
经过数月的坚守与反击,卢植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将张角的主力部队围困在广宗城内,胜利在望。
然而,就在战局即将明朗之际,东汉朝廷的腐败再次影响了前线战事。
当时,宦官左丰奉命前往冀州视察军情,此人素来贪婪,希望卢植能向其行贿。
卢植性格刚正不阿,认为“军饷乃士兵性命所系,岂能私用行贿”,断然拒绝了左丰的要求。
左丰怀恨在心,回到洛阳后向汉灵帝诬告卢植“作战不力,故意拖延战局”。
汉灵帝昏庸无能,不辨是非,当即下令将卢植召回洛阳,革职查办,改派董卓接替其职位。
卢植的离去,成为冀州战场的转折点。
董卓虽为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