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切厚望。
不知今日老将,已非当年勇壮。
安禄山造反之初,族弟安思顺先向唐玄宗告,因此免罪。
哥舒翰一向讨厌安思顺,此时大权在握,就命心腹人伪造安禄山写给安思顺密信,又假装在潼关城门抓住送信之人,构陷成罪,上报朝廷。
安思顺无法辩解,与弟安元贞都被玄宗处死,家人被流放岭南荒芜之地。
大军到至潼关,哥舒翰部下心腹之将王思礼进言道:安禄山造反,是以清除杨国忠为借口,未说要反叛朝廷。
若将军留兵三万镇守潼关,自率精锐回师京城诛杀杨国忠,安禄山叛军自然瓦解。
此乃汉景帝挫败七国之计,明公以为如何?
哥舒翰虽有此意,但又恐被朝廷视为安禄山第二,终未采纳其计。
不料营中却有杨国忠心腹细作,探知此事,急遣密使上京,报与奸相。
杨国忠大惧,遂奏请唐玄宗同意,复招募一万三千精兵,由心腹杜乾运统领,屯兵灞上,名义抵御叛军,实为防备哥舒翰率军回京杀己。
哥舒翰心知肚明,表请将灞上军纳入潼关军统一指挥,又以商讨军情为名将杜乾运召到大营,将其斩,吞并其军。
经过这次较量,杨国忠恐慌万状,哥舒翰也整日不安,一将一相,都在心里打鼓。
哥舒翰据守潼关以后,因抱病难以处理军务,遂委任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大局。
田良丘不敢独断专行,遂请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
偏偏王思礼和李承光互不服气,常常争执不下,步骑两营各行其事,致使军中号令不一。
由是唐军士气低落,人无斗志,致令兵锋未交,败局已定。
时在河北,李光弼与郭子仪率军,接连大败叛军史思明部,切断叛军范阳老巢归路。
叛军东进,复被张巡阻于雍丘,南下之军又被鲁炅阻于南阳。
潼关在哥舒翰经营下固若金汤,叛军主力延续半年之久,都劳而无功。
安禄山腹背受敌,西进长安又变得十分渺茫,一度打算放弃洛阳,回老巢范阳固守。
哥舒翰乃一代名将,对当前形势自然看得十分清楚,于是数次上疏天子,奏道:安禄山手下尽是蕃将胡人,所到之地烧杀抢掠,百姓不会归心。
如我军坚守潼关,叛军久攻不下,定会军心涣散,众叛亲离,进退失据。
到时尽出潼关守军,趁势出击,复又加之各路勤王之师相助,则叛乱可平,大局可定也。
唐玄宗因当时各地捷报频传,重新充满必胜信心,览奏见说固守待机,于是不悦。
杨国忠察言观色,遂承帝意,不停煽风点火,要求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
唐玄宗于是再度听信杨国忠谗言,屡派中使持诏前到军中,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战。
哥舒翰明知必是杨国忠设计陷害,再三向皇帝表奏:安禄山久统大军,精通兵法,远路而来,利在战。
我军占据险隘以逸待劳,利在持久。
今其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定有诡计。
若是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圈套,到时悔之不及矣。
唐玄宗此时已被冲昏头脑,哪里肯听?反而屡降诏旨,使者项背相望,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