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每一场交锋悉数记录在册,生怕遗漏半分大明的胜绩。
“大清蛮夷,怎能是我大明天朝上国的对手。什么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比起三年前,实在是不够打了。”
大获全胜后,左良玉领着一支偏军率先归营,人未到声先至,大大咧咧的喊声瞬间点燃了营中气氛。
营内顿时欢声笑语,气氛和谐。
众人纷纷朝左良玉看来。
秦良玉面颊带着浅笑,眉目间的英气收敛了几分,多了些女儿家的柔和;曹文诏主动上前,一把勾住左良玉的肩膀,拉着他与众人围坐。
几个出生入死的兄弟畅谈此战细节,好不快活。
洪承畴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他回到军帐,凝视着面前已标注规整的战场地图,眯了眯眼,再度下令:“此战定要直捣大清国都盛京,拿下其都城后步步为营,绝不可出半点差错。”
语气沉稳,目光坚定。
周围众将齐齐拱手抱拳,高声应下,眼中满是对后续战事的信心。
这开头一战,正黄旗大败而归;其余正蓝旗想要出兵支援,也被曹文诏率军阻拦。
虽未彻底切断大清后方的粮草要道,却也将八旗多年来引以为傲的“不败神话”轰然瓦解、彻底击碎。
经此一败,大清军内士气萎靡,前线失利的消息如潮水般迅速传回其国都盛京皇城。
……
盛京皇城内。
满人、蒙古人,连同少数汉人官员,个个诚惶诚恐,神色慌张。
任谁都能看出,大清国祚在明军的攻势下,已渐渐显露出风雨飘摇之态。
昔年大明大厦将倾,如今却似“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这般危局竟落到了大清头上。
崇政殿内。
朝会之上百官无一人作声,往日的喧嚣争吵消失无踪。
此前一向针锋相对的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两派,因大明大军压境的巨大压力,竟极为难得地放下嫌隙,和和气气地共同商讨起大清朝的军国大事。
“大明此番来势汹汹,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其心险恶,怕是想一举将我大清彻底覆灭。”
睿亲王多尔衮冷声开口,语气中满是凝重,目中更是泛着道道寒意,显然已将大明视为生死之敌。
此刻的崇政殿,竟比前线战场还要压抑,而坐在龙椅之上的少年天子,却被满朝文武彻底无视,成了殿内最多余的人。
豪格也熄灭了同多尔衮争夺权势的心思,凝重的目光死死盯着殿中悬挂的战场时局图,沉声道:“正黄旗战败,虽在预料之中,可未曾想竟是大败。”
“足足一战,便折损我三千八旗子弟。这三年间,我大清虽重建了乌真超哈火炮营,可大明的火器却更盛了。更遑论前线传回消息,明军的火炮战法与骑兵、步兵配合所发挥的威力,远胜当年在义州城之时。”
两人之中,肃亲王豪格的话无疑更有说服力。
昔年朝鲜一战,睿亲王多尔衮虽也与大明火炮部队交手,却因明军埋伏、火力过强,导致正白旗未及发挥战力便惨败。
这三年间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