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权力失据”就是他们兄弟占据了原不该占据的位置。于是,诚惶诚恐的王弘再次上表,引咎退位:“阴阳不调,亢旱成灾,秋无严霜,冬无积雪,疾厉之气,弥历四时”,这都是因为“政有失德,咎征必显”,“寇窃非据,谪见于天”。
刘义隆接了表疏之后,王弘又面辞,态度坚决,刘义隆拗不过他,只得稍准其意:降他的侍中、录尚书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这样的降职并不能令他满意,因为这并没有触及其痛痒:他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司徒、扬州刺史。
平6县令成粲的进言,是要皇弟彭城王刘义康回京入辅,劝司徒王弘功成身退。王弘惩徐、傅覆亡之鉴,借亢旱之灾上表求退,皇上虽部分恩准,但很有限:彭城王仍在荆州,王弘仍是宰辅。
几年前,左光禄大夫范泰在徐、傅当政时,因准备上书皇上建议恢复庐陵王爵位而遭到儿子的反对,其事未成。如今,范泰年事已高,但耿介之气未改。在家人的陪伴下,他不顾高龄,驱车来到王氏府邸。见范光禄来访,王弘快步恭迎,亲扶范光禄轻缓下车。
才落座,一向直言的范泰也不绕什么弯子,始一言,就直奔主题:
“天下事众,而权要难居。卿兄弟盛满,应当深思降抑。彭城王,帝之次弟,应征还入京,共参朝政。”
范泰的来访,并无什么新意,但言简意赅。也许,重要的是,不在于范泰带来了什么,而在于范泰的亲自到来。这再一次使王弘不能安坐。王弘再一次上求退表,以为当今旱灾之因,是“宰辅之失”,故“上天谴之”,又引经据典,力请陛下使彭城王回京入辅:
“异姓为后,宗周之明义;亲不在外,有国之所先。”周王朝是后世的典范:周公、召公辅政。
刘义隆先是坚决不许,以为“王公体道渊虚,明识经远,使朕安居垂拱”,现在王公固辞,贤相离位,岂不是告示天下朕之不德吗?后来见王弘求退心切,反复至于再三,于是不得已,刘义隆这才下诏,“敬从司徒之所请”,然后召彭城王义康回京入辅,参赞机务。
元嘉六年春,彭城王刘义康告别了镇守三年的江陵,回到京都,代替王弘任司徒、录尚书,兼平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与王弘共辅朝政;王弘复任侍中,兼扬州刺史。
彭城王回京以后,接替他的又是谁呢?
按照先帝遗言,荆州是国家根本,不可使外姓居之。这样,继任的,依兄弟行次,就该是皇上的五弟、年仅十七岁的江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