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五日,拓跋焘率大军到达瓜步(在今江苏**县东南二十里处,古时南临长江)。.魏军随即尽拆百姓房屋,取下木材,又派人砍伐沿江芦苇,准备用来建造船只、大筏,同时扬言渡江。此时,魏中书郎鲁秀、高梁王那、永昌王仁也分别率军到达广陵、山阳和横江。
十二月十六日,形势越来越严峻,京都建康戒严。
隔江相望,建康士民人心大骇,一片惊惶景象:百姓荷担而立,随时准备向南方逃亡。
太极殿内。
刘义隆静坐着,偶尔也看看挂着的沿江地图;百官垂手肃立,鸦雀无声,他们个个心中无底。
“建康城内百姓如何?”刘义隆问身边的徐爰。
“百姓荷担而立,陛下!”
刘义隆“噢”了一声。稍停,他又问:
“殿内百官如何?”
徐爰看看皇上,又看看百官,不知该如何回答:他们的表情,皇上和自己一样,不都可以看见吗?
“百官是否也都收拾了细软,备好了车辆和船只?”刘义隆问徐爰。
徐爰没有回答。站在近处的朝官听了,或茫然,或赧然,没有人敢回答。刘义隆站起来面对群臣。
“数百年来,有人曾从瓜步渡江侵犯过建康吗?”众人摇头,刘义隆又接着说,“建康自古有‘虎踞龙盘’之誉。敌我之间,我原有三条防线:大河、淮河和大江。大河为敌我共有,故如今已无第一道防线;魏人已达江岸,第二道防线也不复存在。虽然如此,但我沿淮重镇仍安然。因此魏军虽凭其铁骑到了江岸,但我历城、彭城、寿阳、襄阳等重镇仍是敌后顾之忧。当年王濬进建康是从瓜步渡江的吗?”
“是顺流而下,陛下!”有人答。
“是了。魏人过淮,但不能奈何大江天险;敌若在上游,大江之险才会与我共有。孙吴时,西蜀先后掌握在蜀汉和西晋手中,因此西陵(在今湖北宜昌)和建平(在今四川巫山)对建康而言,被看作‘国之西门’。孙吴大将荆州牧6抗曾经说过:‘西陵、建平,国之屏障。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则国家难解倒悬。’西晋君臣也深知要一统海内,必须占据大江上游,所谓‘伐吴必藉上流之势’。杜预曾说,只要王濬攻下建平顺流而下,灭吴则指日可待。因为建平一旦失手,则荆州难保;荆州难保,则国祚难续。孙皓昏聩,国势日削,晋人趁势攻建平,顺流而下,孙吴灭亡。而如今,自西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