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礼部贡籍之纲。”
“朕所欲变者,唯有一事。”
“便是——试题。”
话音一落,殿中震动。
许居正怔了怔,霍纲一愣,李安石猛然抬头,其余官员更是惊诧失色。
“改试题?”
有人低声自语,面带迷惘。
殿中倏然寂静。
沉默如潮水退去,卷走了先前的纷争与喧哗,留下的是一片凝结了数息的茫然。
众臣面面相觑,不少人眉头紧锁,似听得分明,又似完全无法理解。
站在朝堂上的人,哪个不是历经三试五关、数度挑灯夜读、以一纸诗策换来身上朝服的士林中人?
他们熟悉礼部的考程,熟悉乡试的规矩,熟悉殿试的体例,也熟悉那一道道自千年前便已定下的命题范式。
“改试题?”
这三个字,从未以如此突兀的姿态,横亘在他们面前。
从未有人认真地想过,这件看似“小而细微”的事情,其实牵动的,可能是整个朝堂之根、天下士林之本。
不出数息,数道身影缓缓迈出朝列,神情复杂。
霍纲首当其冲,沉声出列:
“陛下,臣斗胆请言。”
他顿了一下,目光望向御阶之上那道纤瘦却高峻的帝王身影,神情中既有敬畏,也有几分隐约的忧惧:
“试题之设,固属小道,但其背后,系之者极大。”
“自文宗以来,四书五经、诗赋策论,已为士子取仕之范。其设题之法、评卷之规、比试之序,皆由礼部严守,内廷监阅。”
“其所以延续至今者,正因其所问之道,不离儒典、不离理法、不离治术,是为士道之根基。”
他微微抬头,眼神愈发凝重:
“试问陛下——”
“若不问经义、不问礼治、不问法理,那天下读书之人,所学何在?其志何往?其言行何依?”
边孟广紧随其后,亦出班拱手:
“陛下,臣年少不才,昔年应试,三年四举方得一第。”
“深知士子之苦,亦知考题之规矩,虽陈旧,实为所宜。”
“若非四书五经、典策诗文,那陛下欲考何题?”
他顿了顿,语声愈加低沉:
“若问时政,则恐论空泛无据;若问吏事,则众人未历其职,难辨可否;若问异书杂论,又恐离圣道正宗,引天下士子风气之偏。”
“若真欲改题,臣请陛下慎之,慎之。”
此言一出,朝中一众旧臣、清流之士、礼部官属,纷纷低语附和。
“是啊,题可改小,不可改体。”
“此千年来,试题虽常小调,然未有废经弃义者。”
“若一朝变题,恐朝纲不明,士道混乱。”
“试题虽小,实则大患。”
连那些新近入仕的年轻文官,也不禁面露犹疑之色。
他们读的是儒家经典,学的是旧时题目,胸中装着的是子曰诗云。
若一朝换题,他们昔日所学,是否就此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