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处映出想象中的巨大遗迹影像,流露出一丝本能的警惕,但更深处,却又难以抑制地闪烁着一抹被巨大未知和神秘所深深吸引的、近乎痴迷的悸动光芒。
“非常好!
就是这种状态!”
西园寺导演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瞬间极其细微却无比真实的情感流露,眼中露出了毫不掩饰的赞赏神色,“记住这种感觉,记住这种身体的本能反应。
技术的部分,绿幕、模型、cgi,后期都可以合成,但这种真实的、自灵魂深处的震颤和共鸣,是任何尖端特效都无法替代的表演的核心魅力。”
随后,他们又重点剖析了几场关键的内心挣扎戏和情感爆戏。
西园寺导演对表演细节的要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
比如,在一场“星”
的梦境戏中,远古记忆与自身创伤交织,他要求纪怜淮去琢磨,当她在梦中“看到”
童年家园毁灭的幻象时,眼角肌肉的抽搐应该是下意识短暂到几乎无法察觉的,还是可以稍微延长一点以传达更清晰的痛苦信号?当她从噩梦中惊醒,那一瞬间的呼吸应该是猛地倒吸一口凉气,还是转为一种压抑的、深长的喘息?
每一个细微的处理,他都要求纪怜淮反复揣摩、体验,寻找到最精准、最符合人物当时心理状态、同时也最具银幕感染力的表达方式。
徐觅则紧密配合,从镜头运动的缓急、景别的切换、光影的明暗对比以及后期剪辑时切入反应镜头的精确帧数等角度,提出如何通过导演手段来强化、烘托这些表演细节,使情感传递的节奏张弛有度。
整个下午的研讨过程,强度极大,信息量密集得如同暴雨倾盆。
纪怜淮感觉自己的大脑像一块被拧干后又迅吸满水的海绵,在疯狂地吸收着来自大师的养分和灵感,同时又需要不断地调动自身的情感库存、生活阅历和想象力进行高强度的输出和再创造。
这是一种极其消耗心力,却又让人感到无比酣畅淋漓、充满创造快感的体验。
虽然精神上的疲惫感开始累积,但她的内心却充满了兴奋和满足。
傍晚时分,橘红色的暖阳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将枯山水庭院染上一层温暖的光晕,日的集中研讨暂告一段落。
西园寺导演对今天的进展表示满意,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因久坐而有些僵硬的肩颈,对纪怜淮和徐觅说:“理论的探讨、文本的分析是必要的基石,但艺术的最终呈现,更需要依靠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明天,我想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一个或许能帮助你们更直观、更深刻地触摸到‘星’所寻找的那种‘记忆’的质感、重量与温度的地方。”
他的语气平和,但话语中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神秘感,这让纪怜淮和徐觅不禁心生强烈的好奇,对接下来的安排充满了期待。
离开静谧的“星之庵”
,乘坐摆渡车返回居住区的路上,纪怜淮和徐觅都还沉浸在刚才那场高强度、高质量的思想碰撞所带来的兴奋与震撼之中,忍不住兴奋地交流着心得和体会。
“西园寺导演对人物心理和表演细节的把握,简直到了入微的程度,”
徐觅感叹道,脸上带着钦佩与收获的喜悦,“但他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从不给你硬性的